黄鹂

诗圣杜甫在绝句的创作中,相比前人有哪

发布时间:2023/2/20 23:15:31   

开宗明义,相比前人,杜甫的绝句从题材、风格、形式、语言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4点:

1、以绝句写事,拓展了绝句的题材领域;

2、在风格上,打破了绝句的“含蓄”审美界限;

3、创造绝句组诗,使绝句形式更适应反映复杂内容的需要;

4、运用方言口语,使绝句平民化。

01以绝句写事,开拓了绝句的题材领域

在唐代以前,已出现了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叙事长诗;在杜甫之前,已出现了不少记事的长律诗;唯独将叙事议论入绝句,还是罕见。因为绝句诗体短小,文字有限,要叙事,要议论,要从深度和广度去反映社会生活,显然不易。

而且,时至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也需要文学作品反映这光怪陆离的社会内容。也就是说,时代对绝句提出了创新的要求。杜甫就以其独具的慧眼,横溢的才华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他首先在绝句的题材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他把“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忧患困苦、流离颠沛的生活经历写入自己的诗中,其中有不少写入了绝句中。

杜甫爱咏国家大事,在他的多首绝句中,专咏国事的就有30余首,占四分之一。这是唐代任何诗人难与伦比的。其中的《三绝句》简直可作史书补缺,第一首为: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这第一首写了四川省渝州(今重庆)、开州(今开县)地方军阀杀害文官及其家属的残暴罪行,直骂“群盗”,声色俱厉,至今犹如闻其声历其境。

第二首为: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这首写了永泰元年九月,党项羌、吐谷浑、吐蕃、回纥联合入侵奉天(今陕西乾县)等地,人民逃难到四川时的悲惨遭遇。末句咬着臂肉诀别的哭声,凄凉绝伦,令人不堪卒读。

第三首为: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这首写“殿前兵马”(中兴禁卫军)奸淫杀惊的罪行与异族入殿毫无二致。“骁雄”两字,实在是对“官军”的莫大讽刺,他们无能御寇,却有力扰民。当时官军凶残、民生多艰的历史事实,历历在目。

《三绝句》虽寥寥八十四字,却可与长诗《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媲美。

再看杜甫于广德二年在成都作的《黄河二首》: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这两首绝句是作者代表“吾蜀”人民发出的呼吁:黄河北岸原是“椎鼓鸣钟天下闻”的官军戍守的,现在却被仆固怀恩等的吐蓄、回纥兵所占领,可见官军貌似强大却不堪一战;而黄河南岸的蜀地百姓,虽无粟作军需,但“愿驱众庶”勤王卫国。这既反映了杜甫本人的思想,也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

最后,杜甫更希望皇上不要过于重视私人的库藏和享受,而应以“弃金玉”的精神,爱民惜财,减轻人民负担,以达到上下同心,“混一车书”统一中国的目的。

这只共有五十六字的两首绝句,既写出了黄河北岸沦陷的景况,又写出了蜀地人民勤王保国的决心,也写出了对皇帝的劝谏,绝句能达到如此大的内涵,能这样有深度有广度地反映社会生活,与其同时辈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等居“正宗”地位的绝句比,既别是一格,又胜之远矣。后来杨伦称赞说:

“(杜甫)笔力横绝,此等绝句,亦非他人所能有。”

这也正是杜甫绝句的创新之功。此外,杜甫还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的社会面貌,齐赵陇蜀荆楚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帝王将相、农夫渔父等各阶层的生活状况,都写入绝句,简直成了社会生活的艺术万花筒,应有尽有。

02在风格上,打破了绝句的“含蓄”审美界限

绝句最贵含蓄。事实上,从绝句形式问世发展到盛唐,就已形成“含吐不露”的传统风格,并以此为佳,反之为劣。但这“含蓄”风格若一成不变,绝句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也不符合文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杜甫为了适应这些需要,冲破单纯“含蓄”的蕃篱,在绝句风格方面又作了大胆的创新,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创作了各种风格的绝句。主要有以下3种:

1、直露型的绝句

前述的《三绝句》、《黄河二首》,作者感情直泻,态度鲜明,毫不含糊。又如《解闷十二首》中的第十二首: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这是对玄宗的重失轻才,劳人害物行为的直接抨击,是杜甫满腔忧国之情的喷发,杜甫伤玄宗宠爱贵妃之祸,忧人君之不醒,故大声疾呼,希冀废除贡献荔枝的弊政,解决民困,稳固社稷。

更为明显的,还可以看《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其一):

禄山作逆降天诛,更有思明亦已无。汹汹人寰犹不定,时时战斗欲何须。

元凶首逆诛灭,固然可喜可贺,然而,诸镇反叛企图尚存,动乱危机仍在。杜甫为此厉声警告,其声其情,胸臆直抒。

再看其六:

“英雄见事若通神,圣哲为心小一身。燕赵休矜出佳丽,宫闱不拟选才人。”

这首绝句对代宗既颂赞又规劝,并警告诸镇勿逢迎取宠,酿造新祸。其言真切直率,胸臆坦荡。

还有其十二:

“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

此诗总结了战争,既颂皇上天威,又赞主帅功绩;其中感情直露,如江水直泻。

2、沉郁型的绝句

先看《归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至北飞。”

因战祸而久居他乡的诗人,眼望大雁北返,归乡之思油然产生。大雁尚能年年按时返巢,而自己又能归故里于何年何月?归心似箭,却又无可奈何。满腹的愁绪,被写得沉郁悲怆,令人感伤。

再看《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入川后的杜甫,穷途潦倒,愁思深切,已到了“恒饥稚子色凄凉”的地步。贫困如此,却还要折损花枝,春风也好像趁机欺人似的。诗句写得深沉郁伤,满腹不可名状的愁怨,隐寓着对权奸欺主凌人之愤和自己的身世之叹。

3、哲理型的绝句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针对时人对“初唐四杰”的无端嘲笑,站在时代的高处,充分肯定了杨王卢骆文学创作生命力的强大,指出了“嘲笑者”被历史洪流淘汰的必然趋势。诗中用“江河不废”来揭示客观存在决不为主观意志所转移的真理。诗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坦称“哲理诗化”的典范。

03创造绝句组诗,使绝句形式更适应反映复杂内容的需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组诗的形式是早已有之的。晋宋易代之际,就有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左思的《咏史》八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六首,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等;到初唐则有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等等。但这些组诗均不是绝句组诗。

直至盛唐,是李白、王昌龄、杜甫等人借鉴前人的组诗形式,才创造了绝句组诗这一新形式。绝句组诗形式的出现,杜甫既是其中的开创人,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用绝句组诗形式来表现重大题材,表达复杂感情,甚至用来论诗,用于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前文提到的《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从写叛逆的诛灭到全国的统一,对整个事件的始末作了完整系统的描述。一首一个重点,点点相联,有条有理,一气呵成,充分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而且亦叙、亦议、亦抒情,做到了三者结合熔铸一体。这正是单绝句所无法做到的。

再如组诗《戏为六绝句》,就是杜甫运用绝句组诗形式论诗的成功范例。这六首绝句,论诗层层推进,出句步步深入,力排众议,自成一家,足压名家论诗的长篇巨著。

杜甫以此篇,打破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以文论诗”的单一化传统,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河。

04运用方言口语,使绝句平民化

以方言口语入诗,早在《楚辞》时就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在唐代也绝非杜甫一人。但以方言口语入绝句,则应首推杜甫。相传杜甫写诗,诗成后要念给农村老太太听,若是老太太听不懂,则改之,直至平白如话,这便是他所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既向前人作品学习借鉴,又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兼收并蓄,从而形成自己绝句特有的语言风格,这也正是杜甫创新的可贵之处。

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四句诗,以前曾有人为之稍加了几个字,一首绝句便可成为白话散文。

再有:

“门外鸿鹅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巳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这样的诗句,即使今人读来,也觉语言通俗,浅近易懂,简直是现代白话诗了。还有那“梅熟许同朱老吃”中的“吃”字,“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个”字,都是当时人,也是今人的口语。

总而言之,古往今来,凡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肯定是创新之作,杜甫绝句之所以留传能至今,亘古生辉,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以上所说的创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