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曾几随手拈来的一首诗,绿阴不减来时路,添

发布时间:2024/10/2 12:28:37   
诗人写作的风格不仅和作者的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有关,还与其当时所处的环境、心理因素以及接触的人群紧密联系。一位优秀的诗人必然是善于取长补短、海纳百川,不断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同时又积极思考、锐意进取,才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南宋有一位诗人就是如此,从开始深受其他人影响,到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三衢道中宋代: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畿,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礼部侍郎等职。曾几学识渊博,其诗讲究用字炼句,风格活泼清淡。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的百余年间,诗坛上是江西派的天下。曾几也免不了接受江西派的影响,他十分推重黄庭坚,把一部《山谷集》读得烂熟,又曾经向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二人请教过诗法,所以后人也想把他列入江西派。不过曾几的风格比吕本中的还要轻快,尤其是一部分近体诗,活泼不费力,已经做了杨万里的先声。这说明他并不完全投向于江西派门,而是注意探索自己的路。诗人是陆游的老师,这首诗仿佛随手拈来,充满了诗情画意。陆游后来回忆时也说,“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题目中的“三衢”是今浙江省籍县一座山的名称,诗中描写旧历四、五月间梅子成熟时节的江南山水之美。本来这个时候的江南多雨,贺铸就曾精彩地描写,“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此时的特有景象。但在曾几笔下,天气却是连日晴朗,这就为作者出游增添了一抹亮色。“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前两句写时令、天气和一路行程,一个“却”字,描绘了诗人高涨的游兴。他先是乘舟而行,然后登山,水路和山路上所见都是草木成荫、翠绿可爱。所不同者,只是在山中还听到了黄鹂的断续叫声而已。“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时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却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后两句在遍野葱茏的大背景中,忽而引入了鸟鸣之声,更加反衬出环境之幽,使诗情画意为之生动起来。“添得”二字看似随意,却暗示了作者游兴很浓。诗人一定非常熟悉以前的黄梅天气,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还特地与当时的“日日晴”进行对比,同时又将归途中绿荫和黄莺的鸣叫与先前进行对照,融入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诗人并不拘泥于详尽地描写一景一物,而是采用了相当概括的手法,从出游的角度写出。似乎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正符合作者轻快活泼的写作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9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