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繁衍 >> 一双泥手托起了廉政的丰碑
一双泥手托起了廉政的丰碑
香鹿山下,甘棠河畔。这位朴实的汉子——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用最朴素的方式,用那满是黄泥的双手诠释了爱的真谛,托起了廉政的丰碑。那平实的事迹、无声的行动,那顽强的毅力、质朴的人格,那满腔的热情、责任的担当,为人们所翘首称赞。他理所当然成为爱的使者,成为人们心目中弘扬廉政文化的楷模。
他叫张长升,年冬月,出生于宜阳县寻村镇贫穷的甘棠村。家境的贫寒,他仅读完初中就辍学回家。娶妻生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严寒酷暑,披星戴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那块贫瘠的土地。因聪慧好学,勇于吃苦,他不像村里其他人那样,填饱肚皮就蹲在墙角打扑克,或围着火盆侃大山......劳作之余他常与经典为伴,和墨香为伍,不仅能写会道,还练就了一手好字,成为名扬乡里的“文化人”。逢年过节,红白大事,他常常挥笔为村民书写对联,撰贺词、书悼唁,表欢喜之情,致祝贺之意,寄无限哀思……深得村民敬慕。尽管生活艰辛,但坚实的脚步,深深的足迹,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快乐和美好,让他体会到了一个农民少有的骄傲、自豪与乐趣,也更加坚定了他生活的信念和方向。他与妻子相互理解,彼此支撑,同心同德,共同酝酿着爱情的甜蜜,修筑着婚姻的暖巢,构建了和谐的邻里关系。他总是风风火火、精神抖擞,他总是乐乐呵呵、舍己为人,他总是来去匆匆,信心十足。他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追求,无憾人生。
一次意外的发现
年,那个百花盛开的时节。黄鹂鸟在翠柳间婉转鸣唱,雪白的棠梨花开遍了村头山野。微风一吹,香满甘棠,花飞河洛。
正午时分,长升荷锄而归。到了村口,他急于方便,疾步走进了那用土坯柴草搭建的仅能遮挡半身的公厕。出来时,走得慌,一个趔趄将要摔倒。他本能地用手去抓什么,恰巧抓住了公厕旁杂草丛中那块石碑——已在此立了几百年的召伯碑。望着碑身,他似乎听到这块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召伯听政纪念碑在破枝杂草中悲伤地哭泣。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他急忙上前,用手除掉草叶枯枝、拂去灰尘。审视着这块绝无仅有的石碑:碑头雕刻有双龙戏珠,碑正中“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正向他眯眼微笑!时间显示:此碑立于大清雍正年间,为河南府尹张汉所书。
凭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年的钻研,他深知此碑的历史价值。这块石碑,不仅有书法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印记着一个时代,是大周史诗重要的篇章。它讴歌了召公深入群众,体恤民情,为政廉洁的高风亮节,昭示了一种精神,一种美德;表达了人们的期盼与向往,是传承经典文明的载体,是今人自照污点的一块明镜。然而,碑身却被杂草枯枝笼罩,被垃圾粪便环绕。那一刻,他心头一震,泪水和着汗水流进了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必须顷毕生之力,保护此碑”,他抚摸着碑身,攥紧了拳头。春风中,石碑默默无语,用心聆听着这位农民汉子的铮铮誓言。
这意外的邂逅,他与召伯碑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从此,走上了一条曲折、坷坎,但无怨无悔的护碑之路。
不尽的艰辛历程
阳光总在风雨后......
他找来一块塑料布把碑身包裹得严严实实。忙里偷闲,见缝插针,一有闲暇,他就查阅资料,研究召伯碑,探寻其文化渊源;找领导,寻专家,他见人就讲碑的价值与意义。他用虔诚和热情去还原大周召公的固有面目,沉浸在研究召伯,建设富美甘棠的美梦之中…
突然,一声春雷惊醒了他的美梦。
年春,轰隆隆的挖土机声打破了甘棠村的宁静——郑卢路拓宽改建工程动工了。急于赶工程,筑路工人恨不得瞬间把障碍物化为乌有。望着路边的召伯碑,农民张长升急得嘴起泡、喉生烟。他东奔西走,废寝忘食,倾尽全力守碑护碑!
那段时日,妻子说他着了魔,村民说他神经病。启明星刚一睁眼,他就一骨碌爬起,来路边护碑,一呆一整天,吃饭还得妻子送到碑前。直到夜深人静,月满西楼,才慢慢离去。他经常与筑路工人磨牙拌嘴。那天,一个年轻体壮的师傅说:“别影响了施工,一块破石头有啥稀罕的!”说着就开动机器前行,准备推埋。在这危急关头,长升同志扑通一声躺在了推土机前。他坚定有力地说道:“要推埋石碑,你们先从我身上压过去!如果你们偷着推坏了石碑,我去告你们,这可是国家重要文物!”语气中誓有与召伯碑共存亡的决心。那位师傅没法,只好作罢。据他妻子说,后来,他经常半夜惊醒,起来去路边看碑,生怕工人夜间偷着埋了召伯碑。护碑之际,他耐心入微给工人讲解碑的来历价值和意义。
人心都是肉长的。很快工人们被他的一片痴诚所感动。大伙承诺:“我们也有义务保护召伯碑,我们决不动它一丝一毫。”工人信守诺言——郑卢路竣工时,召伯碑完好无损屹立原地。但路基加高,碑的下半身被埋进土里,人们看到的只能是“召伯听”的三字碑了。张长升双手抚摸石碑,内心一阵酸楚。他深知,碑虽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但紧贴公路,召伯碑仍然岌岌可危,命运堪忧!
保护文物,造福人民。为给召伯碑找个安身之地,发挥价值,给宜阳的旅游业添上一笔浓彩。他在《宜阳周报》上发表了《说召伯话甘棠》一文,阐述了开辟甘棠为旅游景点的设想愿景。此举很快引起了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