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客户端作者毕建国编辑徐周怡曾几(~),字吉甫,宋代著名诗人。历经北宋后期至南宋孝宗时期的高寿诗人曾几,在宋代诗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因其创作的丰厚,更因其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为后世所称道。乾道二年,曾几卒,年八十三,谥文清。他的学生陆游为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现有《茶山集》八卷。曾几与常山的情缘,可谓“偶有相见,情意绵绵,诗神诗野两相恋”,而非仅限于广为流传的《三衢道中》。“活泼”诗风吹进“三衢道中”江西诗派是宋代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从《江西宗派图》可以看出,它以黄庭坚为诗派的创始人,重视诗歌本体和诗歌艺术传统,有志于研究“诗法”“强调法度”。曾几作为两宋之交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前期即南渡以前主要学习江西诗派正体,并且对江西诗派用功很深,这正是后人将其归入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南渡以后,他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吕本中“活泼”诗法影响,他成为了“活泼”诗歌的一个成功的实践者。经过他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活泼”诗风变得更加清新、恬淡、灵活,尤其是他的一些写景小诗。宋高宗绍兴六年()的五月(农历,下同),是个“梅子黄时日日晴”的五月[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O一有“上方以愆雨(久晴未雨)为念”及“昨(五月庚寅·23日)夜甚有云气,朕焚香密祷(求雨)过二更”等记载],这时曾几正在浙西提典刑狱任上。大概就是这个五月的一天,曾几经衢州来常山游览考察三衢山,留下了影响至今的七言绝句《三衢道中》。诗曰:“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是一首纪行写景的七言绝句,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构思精巧、剪裁得当,语言平易近于口语、诗句活泼近于民歌,可谓神品。诗的首句点明季候天气,一方面强调今年黄梅季节天气“日日晴”之特殊,不像往常阴雨连绵、难得有晴天,另一方面则通过强调天气出乎意料的晴好,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为下文写旅途风物的清新作铺垫。次句点明地点,泛舟而上,舍舟登陆,一个“却”字就把诗人由水转陆时的新鲜喜悦细微隐约地表现了出来。三四两句通过“不减”与“添得”的叠加,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最后一句突出“绝句贵简”只是一笔带过,然而与“来时路”的联想相对比,则为本来十分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诗人在归时路与“来时路”的对照上,不重于“色”而重于“声”,突出了黄鹂的啼鸣声音,又使整首诗活了起来。因此它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曾几的《三衢道中》,好比一股暖暖春风吹进三衢道中,把清新、恬淡、活泼诗法具体带进了常山,从此引领常山宋诗迈上了新的台阶。诗坛大老走过“两浙首站”常山县自唐代中后期开始,时而隶属浙江东道,时而又隶属浙江西道,因此,北宋时即有“通衢要地,两浙首站”之称。自宋高宗绍兴二年()复分浙东浙西两路开始至南宋末,一直隶属于两浙东路(见《宋史·地理志》)。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初夏的一天,已是诗坛大老的曾几走过“两浙首站”常山县前往浙东越州(别名会稽),这是曾几的一次寻常走过,却留下两大不寻常的奇迹。一是留下了传世田园诗作《途中二首》。其一曰:“鹁鸠晴雨报人知,更问农家底事宜。村落泥干收麦地,稻田水满插秧时。”其二曰:“小麦青青大麦黄,新蚕满箔稻移秧。绿阴马倦休亭午,芳草牛闲卧夕阳。”尤其是第二首,章法巧妙,运用自如,画面感强,且语淡情深,是田园诗中的精品佳作。二是催生了南宋诗坛未来领袖。曾几此次走进越州禹迹寺,陆游恰好呆在越州山阴老家,听说曾几来到的消息,对曾几仰慕钦佩有加的陆游,第一时间前往求见,并正式拜曾几为师。之后,陆游一有机会就向曾几请教,到了绍兴二十三年(),“某(陆游)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进见。”陆游在《别曾学士》诗中说:“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无由缘。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道若九达衢,小智妄凿穿。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公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骑气动原隰,霜日明山川。匏系不得从,瞻望抱悁悁。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贱贫未即死,闻道期华颠。他时得公心,敢不知所传。”有了曾几的精心指导,陆游经过后来的不懈努力,终于成长为南宋诗坛领袖级人物。涉常诗词闪耀“宋诗之河”常山号称“宋诗之河”,虽然前几年才正式提出,但实际上到了北宋末期就已经初具雏形。曾几作为南宋初诗坛大老,除了曾经在常山留下《三衢道中》《途中二首》等名篇,还留下了其他与常山相关的十来首诗。比如,大约写于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间的《吕郎治先以职事至常山县不敢越境以书致两郡酒日铸茶》,大约写于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赴任浙东提刑期间的《信衢道中溪流不通全家遵陆》等。从三衢大地角度,其五言律诗《游虎丘寺》(诗文“长老记衰颜”后有诗人自注云“长老沼公,尝邂逅于三衢”)、《迪侄屡饷新茶二首》(诗文“欲作柯山点”后有诗人自注云“俗所谓衢点也”)、《造侄寄建茶》(诗文“买应从聚处”后有诗人自注云“侄居三衢,俗言所出不如所聚”)和七言律诗《喜闻天兵已临衢寇》(《宋史》卷三一《高宗纪》载为绍兴二十四年五月)、《衢僧送新茶》(说三衢僧人送来新春头茶,整首诗写得俏皮活泼)、《谢郑侍郎饷酒二首》(诗文“气压烂柯山下泉”后有诗人自注云“三衢酒名不老泉”)、《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月色皆佳》等等,多少都与常山有着些许关联。这些诗在艺术上的共同点主要有三:一是诗中少有奇字,也少有僻韵,文从字顺,明快畅达;二是诗中用典极少,如用典也是易于理解;三是声调委婉,音节和谐。比如《吕郎治先以职事至常山县不敢越境以书致两郡酒日铸茶》:“子到常山县,饶阳有敝庐。相望百里地,空得数行书。睡思茶料理,愁怀酒破除。新秋即在眼,过我定何如(治先许秋间携家见过)。”这里的“吕郎治先”即吕大器,字治先,生于婺州,吕本中从子,曾几唯一女婿;“两郡酒”为当时名酒;“日铸茶”又称日注茶,是当时名茶,产于绍兴东南会稽山日铸岭。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吕大器为浙东提刑司干官,一次因处理政事来到常山县,由于当时衢州常山隶属两浙东路,曾几所寓的上饶隶属江南东路,所以有“不敢越境”之说。整首诗未用任何典故,读来亲切、自然,思亲情怀油然而生。又如《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月色皆佳》:“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京络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否?”此诗乃曾几暮年致仕前过浙西所作,语言平淡,笔力老健,颈联对句暗用神话传说中的“修月”故事,也易于理解。全诗轻快流动,读来似乎毫不费力,细味却觉情韵宛然——因望月而思及沦陷之山河,情绪比较低沉,家国情怀却油然而生。这些涉常诗文清新活泼,可谓章章句句都闪耀于常山“宋诗之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