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杜甫人生中最后的一首诗,惊艳了大唐,却伤

发布时间:2024/9/11 12:20:00   
说起唐代诗人中最令人心疼的诗人,那一定是非杜甫莫属了,杜甫的诗歌,是许多人从小就能背诵的。杜甫的诗歌,有一些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的大好风景,但更多的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伤沉痛。无论是在唐诗教材的画像中,还是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杜甫都是一个满脸皱纹、浑身干瘪的瘦老头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心疼的老者,却有着天下最广阔的胸怀,心中始终装着天下百姓的疾苦,他那满脸的皱纹不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小家庭愁出来的,而是为了天下妻离子散、饥寒交迫的人民而愁出来的。杜甫心疼天下人,天下人自然也心疼杜甫,无论是有唐一代的文人,还是后世千千万万的读者,都是打心底里敬爱这位心怀天下苍生的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写出来感人肺腑的诗篇数不胜数,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穷困潦倒,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自伤身世。但杜甫最为悲凉的一首诗,还是他在洞庭湖舟中写下的这首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唐杜甫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因为安史之乱的影响,杜甫的一生都跟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在四处漂泊中度过。在成都度过了一段稍微安定的日子后,已近晚年的杜甫又选择了离开成都,回到中原,开始了再一次漂泊的旅途。唐代宗大历五年(年)冬,杜甫带着一家老小从长沙乘船去岳阳,在经过洞庭湖时,风疾加重,已经是病得卧床不起,只能伏在枕上写下这首诗,寄呈给湖南的亲友们,交代后事。这首诗是诗人的绝笔诗,因为写下这首不久后,杜甫就因病去世了。在这首诗中,杜甫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病是治不好了,他在诗歌中写下了自己一生遭遇的许多苦难。一是身体遭受的病痛之苦,长年累月的漂泊,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更别提养生,晚年的杜甫身体状况一直很不好,始终是处在一种贫病交加的状态中,这在杜甫《登高》等多首诗中都有写到。“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圣贤之名太缥缈,遥不可及,在羁旅生涯中,自己只是常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回望故国,只看到愁云凄惨,将人的视线都阻隔了。身体的病痛折磨只是一方面的,更痛苦的是心灵的折磨,常年在外漂泊,无法回到家乡,那才是人生最深切的痛。因为战乱流落外地多年,本想要回到家乡,却因为染上重病,被困在了洞庭湖的舟中,眼看回家无望,自己的一生就要在这里结束,诗人的内心是心愿未达成的遗憾,字里行间充满了半生颠沛流离的沧桑之感,在向亲友嘱托后事的同时,也不改杜诗一向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本质,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这首诗的格式是五言排律,是写给亲人的家书,既格律精严,又情深感人,在看似朴实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深切的悲痛和忧思,体现了杜甫晚年律诗炉火纯青的最高水平,也是诗人一生的最后诗意总结,读之仿佛看到杜甫沧桑坎坷的一生在眼前一幕幕重现,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8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