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繁衍 >> 二十四节气农民为什么惊蛰开始耕种2首诗说
春雷响,万物长。
3月5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蛰,指那些在冬天潜伏的动物。惊蛰,就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的动物。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曾有诗云: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意思是说,农历二月,适逢春雨,只听得东边春雷阵阵。各种蛰伏的动物皆被惊醒,草木开始向远处和高处,任意伸展。
自惊蛰开始——春雨绵绵,嫩柳依依,桃花吐鲜妍,黄鹂鸣翠柳。处处呈现无限春色。
万物芳华皆诗意
如此生机勃发的时节,自然也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文思泉涌。
宋代词人张元干就将他的所见所闻,赋诗一首: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宋代: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张元干写这首诗的那一年,春天来得早,第二天即是元宵节,也是惊蛰节。
诗中说,自己已经年老,经不起折腾了。半夜放花灯的时候,突然之间,声声惊雷平地而起,把龙蛇虫豸都震了出来。
这正是“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古时候,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意思就是,第一要等候桃花盛开;第二要等候黄鹂啼叫;第三则等候老鹰归巢,布谷鸟归来。
“三候”之因,就在于惊蛰之前,万物潜伏,承受着凛冬和黑暗的煎熬;惊蛰之后,随着一声春雷平地而起,山寺桃花始盛开,黄莺鸣啭燕飞来。那些蛰伏的生灵们,终于涅槃新生。
万物复苏,虫豸破土,自要觅食。而人们在历经了寒冬的农闲之后,也要在惊蛰时节,开始一年的农忙。
唐代诗人韦应物,就将农人春耕的情景融于诗中,并由此产生一番愧疚与自责:
观田家
唐代: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正所谓“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春雷乍起,一场春雨让百草充满生机。种田的人家也从这个时节开始忙碌起来。
看着农人们春耕不停,诗人不由地深感惭愧:自己这个不事耕作的人,所得的俸禄可都是来自于这些农人。
韦应物在这首诗里描绘了惊蛰之景、春耕之景,又指出了当时的税赋之不合理,同时为自己不事农耕而内疚。身为封建官吏,能做到这样,实属难得。
陌上花开,春流意转。
在古代,这个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啼啭、新燕啄泥的时节,古人大多已经进入春耕。而今,遍地新绿,许多地方也开始复工复产。
惊蛰唤醒了酣睡的春天,也开启了人们外出工作的行程。一片春意盎然、春潮涌动,绽放在桃花飞逸的春光里,芬芳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