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在家学写诗浅析诗话木天禁语之绝句篇法

发布时间:2022/11/11 20:51:23   

木天禁语,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较广的诗话作品,其作者署名为元代范德机。范德机名梈,临江清江人,诗名甚高,与当时的虞集等人合称“元诗四大家”。所谓“木天禁语”,按书中言,为“诸公平昔在翰苑所论秘旨”。翰苑即翰林苑,也就是说这是作者将唐开元、大历以来诸位大家在翰林苑所讨论的写诗秘法,收集而成,“述为一编”。

《木天禁语》的作者仍然存疑。其首页“内篇”说“外则用之”,能够“万不漏一”;“内则用之”,又可“闻一悟十”,端的是此书天上有地下无。而作为诗文大家的范德机,居然堪与电视购物里大喊“不要,只需,马上带回家”的推销员相比,实在让人难以置信,故而不排除当时的书商假借范名牟利。但本文仍暂从范德机。

不过话虽如此,这部专门讲述诗格的著作,对于初学写诗的朋友来说,确实有着很大的作用。所谓诗格,主要讲述关于写诗的规则、方法。这部著作中,介绍的是“六关”,即:篇法、句法、字法、家数、音节。今天就来简要地说说《木天禁语》中关于绝句的篇法。

所谓篇法,大抵是指写诗时所要考虑的全诗的架构以及章法。写诗与填词作文相类,都得考虑一个“谋篇”,而谋篇就不仅要考虑诗的架构,还要考虑表现形式、结构层次,以及事与情之间的连接与融合,这就不在今天的介绍范围了,并且今天也只说绝句的篇法。同时,今日所说绝句,包括古绝与律绝,下面不再另行说明。

按书中所说,篇法,“有以字论者;有以意论者;有以故事论者”,又有“以血脉论者”。前面都好理解,所谓“血脉”则说的是贯穿与全诗的结构脉络。在绝句篇法中,为方便参看,我将其分成3个部分,依次介绍。且由于作者所引例诗,有些朋友未必熟悉,有的甚至没有举例,我将引入其他部分诗作,以作简要说明。

一、绝句立意的起句

所谓立意的起句,不是说的全诗的第1句,而指的是诗中表明作者意旨的第1句,也就是真正切入话题的那一句。我们所读到的诗篇,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本篇又将之主要分成3种。

1、首句起句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全诗的第1句就开门见山,将所要谈及的人、事、物带入到其中来,也是很多诗人常用的手法。

就本篇篇法来说,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对各起句方式做出具体的诠释(包括接下来所有的本篇内容都是如此),也没有说明写诗的人在做什么样的题材,可以对应什么样的起句方式。所以今天对此的介绍,只是沿用了范德机篇法的架构,依旧还是需要填入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由于第1个例诗,作者就引用了一首唐代僧人景云的打油诗作品,没有太多参考价值,此引一首来自韦应物的五绝。

唐·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诗,老友邱丹在临平山炼丹学道,韦应物在秋夜时分想到了他,于是开篇就说“怀君属秋夜”,是直接对老友说:这会儿正值秋夜,我想念你了。接下来第2句承上句,继续说自己;后2句说到老友此时可能是个什么情形。开篇直言,全诗恬淡古朴,是难得的怀人绝句佳作。

2、次句起句

这是第2句才带入诗题。作为只有4句,至多28字的绝句,自第2句或到第3句切入主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因为很可能到最后你所表现的,还没有完全表现就已经收尾了。

因此,对于次句起句,我的建议是:首句以景入、或以情入,次句紧随前句,以10个字或14字完成整个人、事、物的总体说明。来看一下王昌龄的七绝作品。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时在江宁丞任上,辛渐可能途径江宁,又准备自润州渡江至瓜州,沿运河溯流而上,返回京都,老友难得碰面,自然一路相送,顺道在润州游玩,最后在芙蓉楼饯行送别。

本诗首句言景,首2字用“寒雨”,读到第2句的时候,再结合1个“孤”,才能清晰地读到诗人送别老友的心情。后2句言事。似乎是托老友捎口信,让家中亲友放心,自己虽远在千里之外,可也还过得滋润。实际上却还有着一层深深的自嘲,被贬谪的日子不好过啊,但我始终还是我。仅就这首送别七绝而言,诗人立意手段老辣,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3、第3句起句

这样的方式,用范德机的原话则是“前二句皆闲,至第三句方咏本题”,也就是说,如果以这种方式切题,那么前2句该写景就写景,该抒情便抒情,到第3句开始正式说到诗题上来。

入前所说,这样的方式存在风险,但若是将前2句写景用情打磨好,很可能成为出色的言景抒情的佳句。也就是说,到最后,后面的切题2句最终成为打酱油的,前2句让人印象深刻。来看一首岑参的七绝。

唐·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早年仕途失意,于玄宗天宝8年出为安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第一次因任职而远赴塞外,正是而立之年的诗人在赴任的路上,恰好遇见了返回京都的使臣,如何能够放过这个机会,于是托使臣捎口信给家中的亲人,报个平安,也好宽慰家中的亲人。

此即为第3句切题,想要通过入京使给家里的亲人报平安,他出发离家赴任已有数月,因此才有上2句的思想之情,浓烈而真切。从这首诗上我们能够看到,官场老油条王昌龄一首送别诗中的老辣风格,与岑参这样的职场新人这首七绝情真意切的风格,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

二、用“对”的篇法

这个“对”,不是错与对,也不能仅仅说是对仗,还包含了诗句意义上的对应。一般而言,绝句不是五律、七律或长律,并不要求一定要使用对仗,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篇还是用了对仗,而且其中的对仗方式也不一样。

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句,所使用的情况有2种,一种是首2句对仗,此即为“对起格”;另一种则是后2句对仗,此即为“对结格”。但今天说的就是不一样的“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对”的情况。

1、扇对

白居易有《金针集》,即《金针诗格》。所谓“金针”,用白诗魔自己的话说,就是“喻其诗病而得针医,其病自除”。书中有对“扇对”的解释:“诗有扇对格,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因此扇对与我们往常所见对仗有所不同,而这样的扇对,更要求写诗的人有足够的功力,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来看范德机所引杜甫的一首七绝。

唐·杜甫·存殁口号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存殁口号,存,生存,活着;殁,死亡;口号,意即随口吟诵,与“口占”意同。此本为2首组诗,以怀念席谦、毕曜等4位友人,此为第1首,正是借以怀念席、毕2人。

道士席谦善弹棋,当时还在世;毕曜则善为小诗,杜甫作此诗时,毕曜应已去世,第4句中“白杨”指其墓地边种植的白杨树,这里代指毕曜墓地或毕曜。

在这首诗中,杜甫言近来不见席谦弹棋,第3句则回想其当年玩弹棋的往事;第2句则说如今毕曜的小诗还在流传,转第4句又提及如今还有几人在为毕曜的离世而悲伤。这其实是一首上2句与下2句对仗的绝句,但4句分别对应,形成扇形对应,今人读来也会一下记住他所提及的2位友人。

2、间对

关于间对,范德机书中说,“首句闲,次句说本题;第三句闲,结再说本题,应第二句”。所说“间对”,与所说“扇对”一样,并非指对仗,而是指第2句与第4句句意之间的对应。先来看一首“间对”的诗。

唐·胡曾·摩笄山

春草绵绵岱日低,山边立马看摩笄。

黄莺也解追前事,来向夫人死处啼。

摩笄山,又名磨笄山,笄即簪子,磨笄即为磨尖簪子。《史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赵鞅,即赵简子死后,太子毋恤即位,即赵襄子,他还有个姐姐是代王夫人。赵襄子邀请代王然后设计击杀代王,顺便收了代地,他姐姐呼天喊地,磨尖了簪子自杀身亡,代国人就将代王夫人死的地方称为磨笄山。

胡曾的这首诗则是凭吊怀古,第1句与第3句写景,算是“闲”;第2、第4句则正面描绘凭吊怀古的主题。这样的情形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互文”,看起来可能有点突兀,实际上上下前后互为呼应,情与景并列而行。

3、四句两联

两联,说的就是真正的对仗,即一首绝句上2句对仗,下2句又用对仗。这样的情形虽然能体现作者技巧手法的高超,我想对于表现整首诗的意旨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用上2句对仗,或者用下2句对仗,都还可能将所想要表达的事情说明,但全诗总共4句用对仗,完全像五律或七律的中二联,读诗的人很有可能会感觉意犹未尽,说直白点就是:还没有完全明白诗人的全部意思就结束了。

先来看看这种情形的作品,范德机终于选了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绝句。

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绝句组诗4首中的一首,4句全部写景,上下2句分别对仗,但如果我们读过这一组绝句的话,就可以看到,其他3首都可以在其中读到诗人的想法,独独这一首纯粹写景,似乎欲言又止。

除了对仗的技巧之外,这首诗读不到诗人的任何想法。如果你一定要认为,这4句透露了诗人对于早春来临的喜悦的话,我是无力辩驳的。因此,这样的四句两联绝句,创作有风险,写诗者应谨慎。

三、其他篇法

为了方便解析,我将范德机的篇法作了简单的整理,前2节分别说“起句”与“对”,在这1节里我将其他4种篇法再一一介绍。

1、顺去

这一个可能是创作难度最低,而且是如今爱写诗的朋友最常使用的篇法。顺去,实际上就是一句接着一句,顺承前面的句意直流而下,4句讲述的是一整件事情,或者是一整个故事。

范德机提及的一首诗是贾岛《寻隐者不遇》,起句“松下问童子”,随后就童子回答的话顺延而下,接连3句作为对首句“问”的回答,再看一首王昌龄作品。

唐·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即便是一首闺怨诗,手法老辣的王昌龄仍然写出了新意。本诗先言这应该是一位初为人妇的女子,精心妆扮之后登楼赏春,后2句突然说到女子看到杨柳春色,有点后悔让丈夫在外求取功名了。一句承接一句,讲了一个闺怨的故事,又描绘了女子与春色。

2、藏咏

藏咏,自然不能“明”咏,必须掩藏起来,也就是说,要将诗题中的主要吟咏对象隐含再所有的诗句中。这样的手法实际上我们在词中常见,在诗中也同样常见,而且描写之时通常也以上述“顺去”的情形相类,只不过虽然句句相关,但无一字直言。

这里举一首黄巢的七绝。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落第后写下的一首咏菊花作品,没有直言菊花,但句句都说的是菊花,而且这首诗不仅咏菊,更有黄巢本身的一股冲天豪气,几乎在名言自己就是那菊花,总有一天必将盛开,让得百花皆杀,堪称此中巅峰佳作。

3、中断别意

这种篇法的情况,范德机说,“前二句说本题,后二句说题外意”。也就是说绝句创作时,首2句完全契合诗题,但后2句则说题外之意。这样的话,除非能够有极强的掌控力,否则极容易出现诗句完全不合意旨的情况。

范德机在书中所引诗句如今已经散佚,无法确知整体情况,我从唐诗中寻找到一首与此篇法相类的作品,先来看一下。

唐·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本诗是杜牧夜泊秦淮河畔的作品,上2句与诗题紧密契合,“烟笼寒水月笼沙”更是写景名句,本来这2句之后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杜牧发出对于自身的感慨,又或者眼前与此相关的感慨,自然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4句全都跟自身处境相关的作品同样有上乘之作,比如张继一首《枫桥夜泊》,前2句写景再抒情,后2句又跟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仍然从自身的处境来感受的,虽然让张继这首诗闻名天下,但与杜牧这看似突兀,实则转换自然的、对于家国的忧虑相比,显然杜牧的这首《泊秦淮》不管是境界还是格调上,都超出了《枫桥夜泊》一筹。

4、借喻

“借本题说他事,如咏妇人者,必借花为喻;咏花者,必借妇人为比。”这种借喻的情况多是作者借诗中所咏事物来表述自己潜藏的意旨,比如上面所说黄巢诗,实际上也是以菊花代指自己,说明自己志存高远,并仍然斗志昂扬。

再看一首乐府清商曲辞之西曲歌。

南朝民歌·青阳歌曲

青荷盖绿水,芙蓉发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生同心莲。

这是借荷花与荷藕来借指恋人或夫妻恩爱情深,“并根藕”、“同心莲”都是说的夫妻心心相印,而这样的借喻或隐喻在南朝乐府诗中很是常见,不再多作介绍。

四、结语

以上就是范德机在《木天禁语》中所说10种绝句的篇法,但书中所说极为简略,每一个小类只有数字,而且选用诗作大多质量不高,或者较为生僻,并不能详细言明各篇法具体的操作手法,或者说在下笔时,根据自己的立意,又该选用怎样的篇法。

但是范德机所说的绝句篇法,倒也符合人们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所使用的诸多手法。有鉴于此,我将该篇法引来,作为今天介绍绝句创作的整体框架,再于其中添加自己的解读,以及自己对于绝句创作的看法,希望对喜欢创作绝句的朋友有用。

创作绝句,不会比律诗简单,因为字数有限,需要拥有足够的对字、词、句的掌控力。宋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创作一首绝句并不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但严羽所谓“难”,难在创出精品,还难在篇法上;难在好的结句上;难在好的起句上。我们学习借鉴古人的创作方法,正是需要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这也正是我写下此文的最终目的。

当然,学习古人,并非盲目地对于所谓诗格、诗法通通接受,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这一篇法同样如此,可以让喜欢的朋友做斟酌与参考,但却未必适用于每个朋友。因此,我们在创作时,需要自行考虑如何下笔,才能让作品更具个人风格。

想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4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