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繁衍 >> 半日谈儿歌涨价背后,什么让我们心慌慌
半岛记者王学义
一组截图近日在朋友圈流传,内容是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成了“一块钱”,也有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
《一分钱》歌曲原作者潘振声的女儿表示,“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无邪,跟物价飞涨没有什么关系”,“改成这样,唱起来不觉得拗口吗”?
1
《一分钱》被改成《一元钱》,引发了朋友圈刷屏。网友感慨最多的是:“房价涨了我认了,猪肉涨了我忍了,怎么连儿歌也‘涨价’了?”
从一分钱到一块钱,这种改动能否理解?客观而言,现在一分钱几乎见不到了,一块钱较为常见。而且,像“摇摇车”这种游乐设施,也往往是一块钱可以玩一次,所以一块钱对小朋友比较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此改动似乎有一定现实土壤,可以理解。就初衷而言,也不见得有多少恶意。
不过,也有人说,一分钱的硬币见不到了,但还有一毛钱的啊,为什么不改成一毛钱?
其实,不管是改成一毛钱还是一块钱,都会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因为这也太“毁童年”了!
《一分钱》已经成为一首经典儿歌,承载着无数人童年的记忆。这首儿歌本来表达的意思是,哪怕捡到的钱再少,也要拾金不昧,做个诚实的人,从而帮助孩子们逐步加深对诚信的理解。
任何作品都有其固有的时代背景,《一分钱》儿歌也是如此。现在的孩子们没见过的东西多了,涨价的东西也多了,难道都要改一下吗?比如,像《卖报歌》中提到的“铜板”早就见不到了,到现在是否连整句歌词都要改成“一元硬币就买一份报”?
2
把《一分钱》改成《一元钱》显然不是什么“与时俱进”。
就像潘振声的女儿、长笛演奏家马莉所言,爸爸这首歌“尽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经典就是经典,我们今天唱来仍然可以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血”,“我觉得,对这样的恶搞或者调侃,不用去理会。我理解大家是用这个来搞笑或者调侃,把它变成一种段子,但现在我们有时候,并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就去丑化或者消解掉,但又缺乏原创的能力,这并不值得提倡”。
马莉老师的说法是比较客气的。其实,这已经不是一种“恶搞”,因为“恶搞”孩子的读物,这得怀着多大的恶意啊。根本而言,这就是缺乏敬畏,缺乏对于经典作品乃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敬畏。
一部经典作品之所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是美的,它的内涵和价值观,符合时代潮流和人们的认同感,饱含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感情。这样的经典作品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对此应该心存敬畏。当然,经典作品也并非绝对不能改编,但不能“硬改”。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和快速消费时代,很多经典作品被改编后重新面向大众。这些改编当中有的效果很好,让经典获得新生,给原作加了分,但也有的对原作进行“硬改”“乱改”,改得面目全非。像《一分钱》改成《一元钱》,这种在原作上只改一个字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硬改”,既不尊重原作,也涉嫌侵权。
此外,这种改动还涉嫌违规。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不得歪曲、恶搞、丑化,擅自截取拼接经典文艺作品。
3
把《一分钱》硬生生改成《一元钱》,暴露了原创能力的匮乏,以及当下儿歌领域创作的贫瘠。
家中孩子正在幼儿园的人们会发现,如今孩子唱的歌还是《娃哈哈》《小螺号》《春天在哪里》《好妈妈》《蜗牛和黄鹂鸟》等。这些儿歌作为经典当然应该传承,但为什么新的优秀儿歌作品那么少?整个时代都在飞速发展,而孩子唱的儿歌,还跟我们三十年前唱的一样,这显然是一种严重滞后。
与优秀儿歌匮乏所相伴而生的是另一个问题,就是众多成人歌曲和口水歌对幼儿园的侵蚀。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家的孩子回家后,唱出了某首爱情歌曲,请不要太诧异,因为这就是一种尴尬现实。另外,像《燃烧我的卡路里》《小苹果》《伤不起》等网络口水歌,已经成为很多幼儿园做操时的背景音乐。
在当下,我们当然不能奢望幼儿园成为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但还是希望孩子们能接触到更多的优秀儿歌作品。
目前,儿歌创作存在问题包括:一方面,部分儿歌作者身处体制内,创作的作品虽然获得了很多奖项,作者本人赚得盆满钵满,但因作品缺乏时代性和时尚元素,很难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自然难以传唱。另一方面,很多体制外的创作者,身处市场之中,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生活压力之下,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受众广、传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上,对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缺乏热情。
4
“现在创作少儿歌曲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好歌也就少了。你看现在办儿童晚会经费这么拮据,儿童节目越来越难编排了,只能用老歌。”有业内人士直言。
这样现实,怎能不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担忧,也成为当下文化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然而,对此又能如何改变呢?
今年暑假,《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