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咏诵诸葛亮的7首七律排行榜,一首比一首精

发布时间:2025/7/28 17:20:34   

三国时期的蜀丞相诸葛亮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咏诵他的诗句数不胜数,其中尤其以七律最为精彩。

那咏诵诸葛亮的七律中,最优秀的是哪7首?如何排名?本文即将揭晓谜底,分享精品好诗和朋友们一起欣赏,让我们看看在诗人的眼中,诸葛亮的形象如何。

第7名唐朝薛逢的《题筹笔驿》

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倔起赞訏谟。

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

赤伏运衰功莫就,皇纲力振命先徂。

出师表上留遗恳,犹自千年激壮夫。

这首诗写于作者经过筹笔驿时,对蜀丞相诸葛亮持高度褒奖、赞扬的态度,盛赞他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表达深深的遗憾。

作者持有乐观精神,他认为诸葛亮虽然未能完成蜀汉一统天下的大业,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永久流传,激励着无数后人。

第6名唐朝李商隐的《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是一首经典的怀古诗,李商隐赞扬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顾全大局和神机妙算,可惜时运不济,出师未捷身先死,大厦支柱倾倒,导致蜀汉不幸灭亡。

作者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表达出无限遗憾,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当时晚唐统治者的讽谏,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

第5名南宋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七律写于陆游61岁时,此诗不专为赞誉诸葛亮,而是将诸葛亮和作者的个人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古伤今,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光虚掷的悲愤感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出诸葛亮的文采、忠诚和才能,其精神光耀千年而不衰。

全诗意境开阔,感情奔放,气韵雄浑,满是悲愤和壮志难酬之情,读之令人感慨万千。

第4名唐朝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提到咏诵诸葛亮的七律,就不得不提杜甫的这首佳作。

此诗通过“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对诸葛亮高度赞扬;“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满含作者对诸葛亮的赞誉、同情,满含不甘。

全诗句句有理有情,层层渐进,绝不空谈空忆。读此诗,一个智慧的化身,一个军务繁忙、不辞劳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劳苦功高的蜀丞相形象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第名唐朝温庭筠的《过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这首诗通过诸葛亮星坠五丈原的典故,抒发对蜀丞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惋惜和竭智尽忠的敬仰,对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和投降误国的谯周进行了无情而辛辣的嘲讽。

全诗一气呵成,深沉隽永,辛辣遒劲,气势雄浑,含蕴深厚,令人叹服。

第2名罗隐的《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这是一首精彩的怀古七律,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一统天下而深感惋惜,抒发其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无奈。

此诗铿锵有力,言辞激烈,对劳苦功高的忠臣进行褒扬,对懦弱昏庸、投降误国之主加以贬斥,对力主投降、苟安偷生的奸臣进行了辛辣讽刺,精准生动,入木三分。

第1名唐朝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到咏诵诸葛亮的“压卷之作”,那只能是杜甫的这首《蜀相》,任何其他诗作都无法与之争锋。

此诗写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于第二年游历武侯祠时,借游览古迹,抒发其对蜀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表达了无限惋惜。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诸葛亮精准绝妙的写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对待诸葛亮最深情的敬挽。

全诗哀婉有致,有景有情,“情、景、论”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笔调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穿透古今、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

最精彩的7首咏诵诸葛亮的佳作分享完了,可见诗人对诸葛亮基本都是持有赞誉、惋惜和同情的态度,这些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朋友们,你心目中咏诵诸葛亮的佳作还有哪些?哪首最能打动你?欢迎分享高见。

清新自然的10首好诗,读来全是诗意和美感,有全都读过的高手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02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