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后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他被誉为诗圣,乃是千古诗坛第一人。在他的诗篇当中,我们看到是他的忧国忧民的内心;我们看到的是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我们看到的是他高尚的人格。这所有的,都是中国古代士大夫身上最优秀的品质,而杜甫几乎是唯一一个做到的诗人。在唐诗首当中,有一首七言律诗是最能体现杜甫的政治理想的,这首古诗也是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这首诗的全篇我们不见得能够背诵,但是对于其中的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且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古诗的题目就是《蜀相》,写于杜甫大概五十岁的时候。当时的杜甫经历了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决定在成都安顿下来。所以他才有时间祭奠了位于成都的诸葛武侯祠,才写下了这一首感人肺腑的绝唱。这首古诗最著名的两句古诗,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写的是诸葛亮没有能够实现克复中原的梦想就去世了,留下了千古遗憾;其实作者也是写的他自己,他一生都渴望能够像诸葛亮那样能够建功立业,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可以说是致君尧舜。但是很遗憾,他的一生都是担任一些小官,而且还时常遭贬,根本没有途径来实现他的梦想。所以在他年到50岁的时候,看到诸葛亮,感慨他的一生,更是感慨自己。“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前两句一问一答,呼应了题目,写出了杜甫找寻诸葛祠堂的过程。诸葛亮因为长期经营西蜀之地,在当地的民众有当中有着很好的口碑,遍地都是他的祠堂,所以杜甫找寻的时候也不用费多大力气,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就有他的祠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写的是诸葛亮祠堂外的景色。说明当时的季节乃是春天,芳草萋萋映照的台阶,春色满园;树上的黄鹂鸟儿也在歌唱,这就是诸葛亮安息的地方。但是,嫩绿的小草虽然证明是春天,但是却遮不住满园的荒凉;鸣叫的黄鹂鸟虽然声音婉转动听,但是却因为诗人本人感伤的心情也变的不再那么悦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十四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前一句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奠定天下三分的局势;后一句写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并且对于刘禅也是忠心耿耿,日夜为国操劳,呕心沥血。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忠君爱国的一生,可谓是济世扶危的一生,可谓是最大程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生。这样的诸葛亮是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的,这样的诸葛亮,也是杜甫一生渴望要达到的目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写的是诸葛亮没有完成自己功业的遗憾。功业没有完成而自己先没有了性命,实在是令人遗憾。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形象也是杜甫的理想。这首古诗曾经入选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因为无论是杜甫还是诸葛亮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所以对于这首古诗背后的故事,我们也都愿意去探索。因为它承载的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化,包括士大夫的忠心爱国,包括政治家的智慧,包括英雄的遗憾等等,这些糅合到一起,才可以产生最为让人惊心动魄的力量。写这首古诗的时候,安史之乱还在继续。对于杜甫来说,最为渴望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一样,扶大厦于将倾,建立自己的功业千古留名。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杜甫的最后一句长使英雄泪满襟,一方面哀叹的是诸葛亮的遗憾,更多的还是在哀叹自己的报国无门。距离学这首古诗已经过去好多年,即便我们不会背诵全诗,但是对于其中的名句,对这首古诗当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历史故事,还都是很熟悉的。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