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读诗时,常常因为诗人用心营造的意境而赞叹不已,这其中,诗人的遣词用字居功至伟。当我们看到一首诗仿佛浑然天成,不加一丝雕琢的时候,以为作者多半是随性而为,其实是因为,诗人很可能已经对于其中的字词用心雕琢了很久。毕竟,像李白那样即兴泼墨,挥洒间成就绝世名篇的,作诗脉络无迹可寻的天才实在太少了,像杜甫那般,常常利用苦吟得到佳句的诗人,才是代表了大多数的文人群体。话又说回来,即使是苦吟诗人,能够达到杜甫的境界的又有几人?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读到的诗很多都是较为平淡的,但,之所以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总有让人不得不赞的理由。这个理由,常常都是因为一首诗中,总有那么一个字,仿佛画龙点睛的那一笔,让整首诗焕然夺目。今天就来介绍7首绝句中的点睛之笔,那1个字所带来的整首诗的改变。另外,今日诗作无论古绝律绝,统称绝句。1、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七绝算是王安石绝句代表作品,是王安石乘船夜间停泊瓜洲时所作的思想作品,王安石的故乡在江南西路抚州临川。这首律绝平白如话,连平仄安排都是规规矩矩,看来前人说得没错,对于近体诗格律能够肆意运用的,到了宋代,也就只有苏轼、陆游等寥寥数人了。是不是整首诗读起来,或者看起来都没有出彩之处?确实如此。但第3句中的一个“绿”字拯救了这首诗,也让这首诗立刻变得与此前截然不同。据说王安石对这个字作了长时间的斟酌,用了“到”、“入”、“过”、“满”等十数字,最终定为“绿”。若不是这个“绿”字,恐怕这首诗早已淹没在了无数的平庸之作中了。2、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读到中唐时期的作品,韦苏州这首小诗的雅致,与王安石作品风格的区别,立刻就显现了出来。这是德宗建中初,韦应物在滁州任上的作品,描绘了西涧幽静随意的春晚,整首诗意境清幽,分明是寻到世外桃源的悠然姿态,最后1句中的“自”字,让这种乡野间的悠然顿时达到了极致。3、唐·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一首人们可能不是太熟悉,更熟悉的是杜牧同时间完成的另外一首,“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是诗人在文宗大和年间,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掌书记2年后,诏为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奉诏回京都前,写给扬州的一位女子的。因为这位女子扬州十里路上,都再看不到比她更美的了,所以杜牧又写下了这一首,虽然“多情却似总无情”,常常被后世文人引用与化用,却不如最后1句中的“替”字让人更心酸,借有“芯”的蜡烛流下红烛泪,替这对相爱的人因为即将分别而落泪,再不需要用别的言语去表达惜别之情。4、唐·刘禹锡·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与白居易友情深厚的刘禹锡,写下这首词是为了应和白居易的一首《春词》,当然也是描绘深闺中的女子,白乐天的前两句是“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第2句一个“入”字传神之致,刘禹锡用白乐天原字原韵写下这首诗,其第2句同样在第2字上用了1个“锁”字,想要锁住春光,却留下一院子的“愁”,同样精彩至极。5、唐·白居易·宫词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中唐后的大诗人,若是没有写过宫词,出门恐怕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所谓“宫词”,就是代之以宫女或妃嫔的身份,所创作的宫怨诗。白居易的宫词并没有比其他文人的作品更为出色,但之所以蘅塘退士将之选入《唐诗三百首》,恐怕也是因为本诗中第1句中的第2个字,“尽”。按本字仄声,用“透”,用“浸”,用“湿”,都合律,却哪里有这一个“尽”字包含了如此多的苦涩与心酸!6、唐·顾况·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需要另外说明一下,今天除王安石作品外,全部来自蘅塘退士所撰《唐诗三百首》,只为选择人们更为熟悉的诗篇。顾况是一位极长寿的文人,而且是位诗画俱佳的高人,晚年隐居润州茅山。这首诗同样说的是宫中妃嫔痴痴等待天子临幸的心酸,上一联说别人的快乐,下一联说自己的孤单,形成强烈的对比,而末句一个“近”字,最终将女子的孤单凄凉推到极致。7、唐·刘方平·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盛唐诗人,终身未仕。这首诗仍然是一首宫怨诗,第3句缠绵万分,能够让人一下子被吸引到整首诗营造的孤单悲伤的意境中去。“寂寞空庭春欲晚”,这句中的一个“欲”字,仿佛浸透了女子对于夜晚来临的恐惧,对于漫漫长夜的无助与凄凉,犹如画龙点睛,让此句从此成为千古佳句,被后世无数人引用。正如开篇所说,无论到哪一个时代,缺少的是李白、苏轼这样,作诗风格犹如羚羊挂角,简直无迹可寻的诗人,多的是经常陷于对于字词斟酌推敲中的苦吟文人。从上面的7位诗人来看,没有一位是天纵之才,少年神童如同宋代晏殊这样,14岁就以神童身份得赐同进士出身的太少了,接着他的儿子晏几道14岁又给老爹考个进士回来的,实在绝无仅有。正如白居易在与挚友元稹的信,即《与元九书》中所言,白居易6、7个月的时候就能在乳母的指引下识得“之”与“无”字,5、6岁开始学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这是他一直学诗,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才知道有科举入仕这一说。这也从侧面说明,即便白居易也算聪明伶俐,但他所有的诗篇实际上都是有迹可循的,看似平易,实际上还是遣词用字的工夫。因此,无论是上述的7首作品的作者,或是我们热爱诗词,并喜欢自行创作诗词的人,在读诗和写诗的过程中,即便无法做到起句便让人影响深刻,并且整首诗创作得极为出色,只要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将一首诗中规中矩完成,再在其中能够“炼”出一个字作为点睛之笔,很多时候就已经算是成功了。想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