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核心考点清单
第六单元知识点小结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启蒙教师,老师的言传身教在他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师恩令他终生难忘。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田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启迪和熏陶,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作文上的红双圏》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从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圏,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文章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从收集、筛选资料,分类整理资料,编排成长纪念册三个方面,为学生制作成长纪念册提供了具体方法,是学生动手制作成长纪念册的实践指南。教材要求资料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并提供了“编年体”和“栏目式”两个资料分类的基本方式:提出了编排成长纪念册的基本要求,如,纪念册一般有封面、扉页、正文等几个部分,要有一个贴切的名字,正文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能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何其芳创作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诗,全诗语言简洁明快,节奏舒缓有致,表现了诗人浓郁的生活热情和激昂的生活态度,鼓舞少男少女热爱生活、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奋发向上的热情。这首诗可以作为联欢会上的朗诵材料,也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启发学生自己创编诗歌。《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先生年在北京大学作的一次演讲。演讲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大家,“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和作家,都是经过很多次失败,走过很多弯路才成功的”,接着华罗庚先生用自己幼年读书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这则“阅读材料”可用来启发学生尝试用演讲的方式回忆自己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思考,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投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给老师的一封信》通过回忆老师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语言朴实真切,生动感人,为“写信”这一活动提供了范例。《毕业赠言》提供了一些示例,供学生借鉴。赠言的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这些赠言或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或是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情感真挚而美好,语言精练而富有文采。第六单元考点梳理
古诗词诵读解析“古诗词通读”板块共选编了十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积累,同时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诗词大意,从而为更高年段的学习作好准备。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戍边战士在返乡途中抒发感慨之作。教材节选了最后章,写返乡士兵由眼前的情景勾起内心的复杂情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一章的大意是:昔日从军出征时,只见杨柳随风飘摇;如今我回来了,眼前是大雪纷飞之景。一路缓缓走来,已经是饥渴交加。我的心里充满了悲伤和哀痛,没有人能明白现在我胸中的感慨。前两句表面写了出征和归来时的两种景致,背后则衬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出发时是春光明媚之景,然而大好春光之下,士兵却要从军远征,对比之下,越发觉得百般凄凉;返乡时是冬季,但历经战场生死后能够安然归来,看着眼前的万物肃杀之象,反而更生出无限欣慰。清代学者王夫之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靠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种以相反的景物来衬托感情的写法,常能获得更强的艺术效果,因此这两句诗也成为了千古传通的经典。后两句写归途漫漫,饥渴交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后返乡,明明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反而“哀”呢?这里的“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心境。在战争中幸存的战士已经踏上返多的路途,于是オ能从容回忆起往昔的情形,但回忆的同时又看到眼前的景象,两相对比,不禁有时移世易之感,因而触景伤情,心生凄怆。清代学者方玉润在分析《采薇》一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点明了教材节选部分的艺术价值。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古人送别诗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大意是: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清新。劝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阳关,那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诗的前两句写离别之景,“客舍”“杨柳”是与离别相关的典型意象,但一场恰到好处的“朝雨”过后,飞扬的尘土被润湿,柳枝被洗出青翠的本色,而这焕然一新的柳色又映照得客舍青青,由此勾勒出清晨雨后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莫定了本诗轻快、悠远而并不悲伤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写离别之情,选取的是饯行之宴接近尾声时的一个劝酒的场景。此前诗人与朋友应该已经酒过数巡,惜别的话也已经说过很多,但无论多么不舍,这场酒宴总要结束,朋友启程的时刻总会来临,这时诗人只能最后一次举杯相劝,因为这一走,到了遥远的安西可就见不到老朋友也不能再像这样一起喝酒了。阳关在玉门关以南,和玉门关一样是唐代通往西域的要道,“西出阳关”意味着朋友将踏上一段寂寞艰难的漫长苦旅。面对离别,诗人表面上只是劝朋友再喝一杯,但这杯酒背后的意蕴却是极为丰富的:既有将离别时间再拖后一刻的小小期待,也有对朋友一路远行的关切与惦念,还带着对未知前途的一份深挚的祝愿。“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短短的劝酒辞是离情的骤然吐露,而这句话背后的深情厚谊,则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本诗气度从容,意味隽永,摹状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离别之情,因此被广为传颂。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诗人居住在成都的草堂,生活相对安定,恰逢春夜降雨,故赋此诗。诗的大意是:这场雨像是知道时节到了似的,正在这春天前来滋长草木。夜雨悄然无声,在不知不觉中随风而至,温柔地滋润大地万物。阴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唯独江船上的灯火明亮可见。到了早上,那被春雨润泽而显得沉甸甸的花朵,恐怕就要铺满整个锦官城了。诗的首联用一个“好”字便点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把春雨写得仿佛通了人性,特地选在这个万物萌生、急需雨水的时节降临。联进一步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雨的“好”:它不仅来得正是时候,而且是随着和风在夜里轻轻到来,没有猛烈的声势,也没有凄苦的气氛,不扰人,不恼人,充满了温和、可亲之感正是由于这场雨,“细而不骤”,所以才能润物无声。接下来的颈联,写野外一片漆黑,只能认出江船灯火,说明天色阴沉得厉害,雨一时不会停,能够真正地“润物”了,可见真是一场“好雨”!进而,诗人不禁生发出想象:这样一场雨过后,万物一定能得到足够的滋润,开始萌芽生长。最能代表春景的莫过于花,诗人想象第二天清晨,春花会带着充足的水分绽放,潮湿的花瓣看上去似乎沉甸甸的,整个锦官城都要被这艳丽的春色覆盖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诗中有“渍花枝觉重”一句,诗人或许是受其影响与启发,由“红湿”而知“花重”,下笔巧妙,环环相扣。本诗题为《春夜喜雨》,“喜”字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进透。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称“写雨切夜易,切春难”,可见杜诗功力之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写给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唐代诗人张籍的。唐代文人喜欢称呼排行,形成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张籍在兄弟一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首诗写出了长安早春的景象,大意是:皇城中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远望去有一片青草之色,可近看却又看不出什么。一年中最美好的春色就在这早春了,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暮春之景。诗题点明了时间是“早春”,开篇便写了一场小雨,诗人形容它是“润如酥”,用酥酪来形容雨,那种滋润、顺滑、细密的感觉便呼之欲出了。接下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堪称绝妙佳句,写春草初萌时,远看有一片极淡的绿意,但早春的草芽还很短小稀疏,湊近了看反而不明显。这一道若有若无的青色痕迹,充满了清新、恬淡的美感,同时还呼应了诗的首句:正因为这场“润如酥”春雨的到来,才促使了草木萌发,早春气息扑面而来;而通过细细的雨幕望去,那素淡的草色更是增添了一分似真似幻的朦胧之美。由于满眼是这般美好的景致,诗人不禁发出一声感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个“最”字,正是诗人喜悦心情的绝佳写照。“烟柳满皇都”是晚春的景色,诗人用它来与早春对比,认为到了暮春时节,处处花红柳绿,反而不像严冬方尽、春回大地时这一分淡淡的草色那样令人欣喜、惹人怜爱了。通过这样的对比,更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珍贵和美妙。全诗风格清新自然,几近口语,但看似平淡的背后,却凝聚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和别出心裁的巧思,从而造就了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一种艺术化的景致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大意是: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首句说江上往来的人很多,是为了什么呢?接着引出第二句“但爱鲈鱼美”原来是因为鲈鱼味道鲜美,人们到江边来,是想要尽快买到新鲜的鲈鱼。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切换了镜头,写渔民们为了捕捞鲈鱼,不得不乘着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但通过吃鱼人和捕鱼人之间的鲜明对比,诗人的言外之意已经呼之欲出:渔民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顶风破浪去江中捕鲈鱼,这鲜美的味道是靠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啊!可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知体察渔民的艰辛,若不是人人竞相追求美味,渔民们也不必冒这么大的危险来谋生。这首诗语言质朴,言近旨远,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一诗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饱含了对渔民的关切和同情,同时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其言尽而意不尽的手法,使这首小诗意蕴隽永,耐人寻味。
《泊船瓜洲》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长江相对,钟山也只在数重山外。春风吹过,江岸上的春草又变绿了,那日复一日的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乡呢?诗中的第三句最负盛名,一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春日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更写出了春风吹过草木、送来一片生机的动态变化,甚至令人感到春风都带有了人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又复归相位,前往汴京时写的,此时他对推行新法的信心已经不足,但是又身不由己,所以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显露出退隐之意;有人则认为这首诗作于王安石拜参知政事前赴京为官之时,是通过对充满生机的江南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变法前景的期望,以及渴望功成身退的心情;还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王安石晚年归隐之后,其政治色彩经不再强烈。关于这首诗主旨的解读,目前暂无确凿的结论,其背后可能有对故人的怀想、对故乡的存念、对天地四时规律运行而一己之身无法自主的感慨,等等,诸多情思可堪玩味。对六年级学生而言,不必在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作过于深入的挖掘,阅读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大致疏通诗意、感受“绿”字的妙处上。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写出了诗人在春日的所见所感。诗的大意是:大概是不想让青苔上落下木屐的痕迹吧,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可是满园子的春色却不是一道门能够关住的,正有一枝红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来。正值大好春日,诗人想要到园中游览一番,但却没有遇到园子的主人,只能在园外徘徊,故而写下了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来到园外敲门良久,却没能进入园中,流露出一种遗憾之情。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到自己虽然没能进去,却发现有一枝红杏越过墙头、伸到园外,由此想象园内一定是百花盛开、春色满盈,已经不是一道门或者一堵院墙能够关住的了,先前的遗憾在此时转为惊喜。诗人写春景,是于小中见大、于所见推想未见:虽未亲眼得见“满园春色”,但却能从出墙的这“一枝”,遥想墙内诸多花木该是怎样争奇斗艳,想象的空间一下子扩展开来,使人读来余味无穷。同时,诗人还用一个“出”字,赋予了景物勃勃生机,进一步点染出浓浓的春意。全诗起承转合十分自然,看似信手写就,其实含蕴良多,意在言外。例如,诗的首句即暗含了当时可能是连日阴雨的天气,否则就不太可能穿木屐出门,也无需有“屐齿印苍苔”的担心了;而末句的“红杏”也正与之相合,正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所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外,诗题为“游园不值”,园子的主人自始至终没有露面。通过诗中的描写,我们不难想象园中的景致,可有着这样美妙景致、能够显示其主人品位的一座庭园,主人却并没有开放邀人观赏,可见其人多半是醉心自然、然自乐的性格。“柴扉”虽未开,但门内的春色已经流露在外;主人虽未见,而其风雅清逸的性情似乎也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所谓“言简义丰”,正如此诗。
《ト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词人王观送别友人鲍浩然时所写的一首词。词的大意是:水就像流动的眼波,山就像聚拢的眉峰,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オ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你走了,如果你到了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啊!将眉比作远山、春山,将眼睛比作水波,古己有之,如唐崔仲容《赠歌姫》:“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李白《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都是把女子的眉眼比喻为曼妙的山水。但这首词的上阕却别出心裁:首先是故作反转,把山水比作眉眼,顿时令景物也有了几分别的情意;同时,这里也不再单纯用山水形容女子的眉眼,而是说词人自己的眉眼,“眼波横”是送别时的泪眼,”眉峰聚”是因不舍而紧蹙的眉头,暗合了离别的情绪;而“眉眼盈盈处”,既是指友人此行的目的地一山水灵秀的浙东,同时也表达了无论朋友走到哪里,自己的目光都会一直追随而去,可谓一语双关,精巧绝伦。送别时百般不舍的情态和心思,从这样一个绝妙的比喻中丝丝透出,含而不露,令人叫绝。下阕开头直接点出了送别的主题,“送”“又送”的递进把词人心中的离别之苦描得更加深刻动人。但词人却没有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情中,转而殷切叮嘱将要启程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表面上吐露的是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对朋友前景的美好祝愿,希望对方能和四季中最美好、最具有生机的春天同在,其中的深情厚谊令人感动不已。作为一首送别之作,这首词没有陷人伤怀的气氛中,而是以精巧的比喻寄寓委婉的情思,进而含蓄地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可见作者构思之巧、运笔之工
《浣溪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首词。词牌“浣溪沙”下的“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简要记述了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知道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和兰溪时所写的。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苏轼在那里买了块田,但因为来回看地而生病了,便去找一位叫庞安常的聋人医生看病。这位庞医生虽然身有残疾,但却颖悟过人,被苏轼赞为异人。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相约同游清泉寺,寺院紧邻兰溪,溪水向西流去,于是苏轼即兴作词一首,两人痛饮开怀后方归。词的大意是:山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干浄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用哀白发生、以老去为悲。词的上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暮春兰溪雨后的景色。首句写兰芽虽然很短,但状态是“浸溪”,透露出一股生机和活力,而且兰芽茂盛,可能正与“兰溪”的得名有关。第二句写漫步于溪边,沙路极为洁,说明兰溪十分清澈、干净。本句可能脱胎于杜甫的“白沙青石洗无泥”,以及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但换用了一个“浄”字,就突出了沙路的干、兰溪的清澈。紧接着写雨声和杜鹃的叫声,这既是暮春时节的季节特征,同时也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写照;这两种声音都是比较切的,容易勾起人的愁绪,作者此时正在贬官期间,遭受打击的他觉得此生无法再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开始计划买田种地,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仍然觉得失望、郁结、惆怅,所以当听到雨声夹杂着杜鹃叫声时,这种复杂、忧愁的心绪便从笔端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了。但很快,词的下阕冲淡了这种气氛。先是以一个反问开端,紧接着说“门前流水尚能西”,由于中国的河流多数是自西向东流的,兰溪却是向西流,于是诗人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休将白发唱黄鸡。”词的最后一句与白居易的诗有关,是一个用典。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白居易的诗,感慨黄鸡催晓,朱颜易老,充满了哀伤低沉的情绪。而苏轼在这里则是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也就是劝人不要自怨自艾、哀叹老去,毕竟“谁道人生无再少”?此时整首词的调子已经转为昂扬,上阕中的丝丝愁绪己被大大冲淡。整首词从写景到抒怀,运笔流畅自如,用典自然无痕,既描绘出清新淡雅的景致,又蕴含哲理,激发人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诚然是一篇佳作。
《清平乐》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词,是一首清新的惜春之作。词的大意是: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可是黄鹂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没有人能听懂,小鸟只好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远去了。整首词一扫惜春常见的惆怅之情,充满了空灵动人之感。上阕起首便把春天拟人化了,将悄悄归去的春天描得极为可爱、鲜活,紧接着问有没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里,还想把春天唤回来,充满天真、浪漫的情趣,充分表达出作者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下阕中,作者想到要想抓住春的行踪,那只能去问黄鹂了。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而鸟儿又何尝知道“春归何处”呢?可见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已经到了极致,竟还认真地想到了要找鸟儿来问一问。但即使是黄鹂不停地鸣叫,也依然没有人能够听懂,最后小鸟只好飞走了。“百啭”写出了黄鹂不停鸣叫的样子,好像它真的在告诉人们春天的踪迹何在,其中流露出作者的焦急心情:而“因风飞过蔷薇”,不仅写出了黄鹂的动态,似乎也写出了作者的目光追随着鸟儿越过蔷薇远去,充满了求之不得的无奈。词到这里然而止,但余味悠长,绕梁不绝作者的惜春之情、寻春之意,通过一连串清丽美好的想象,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典雅柔美,令人读之难忘。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着恋、痴情和追求。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综合整理:小学语数免责声明: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网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