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夏木阴阴正可人新民晚报
阳光盛开的夏季,树阴成了好地方。
不自觉地想起童年,很多美好的事情都发生在树阴里,午睡、读书、打闹、发呆。那时候的乡村,树是真多呀,比人多得多,它们更像是村庄的主人,在岁月的风尘里站成永恒。至今还清晰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围着一棵三个成人合抱粗的大树,老师说这是清朝时栽下的。我们觉得特别神奇,每次经过它都要肃然起敬,想象着这棵树真是光荣和不易,经历了大自然那么多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人世间那么多的荣枯沉浮,穿越过闪电、旱涝、战火、人祸,枝繁叶茂地站在我们面前。
每个村里,每条道边,每户人家周围,大树随处可见。每逢夏季,树阴满地,偶有光影筛过密密的枝叶,映到土地上,被微风吹散成跳跃移动的金币。午后,这里满是纳凉的人,这群人里必然有老有少,没有老人,少了故事,没有小孩,少了乐趣。那些远的近的、真的假的故事,在树阴里悠悠传播,完成了多少孩童对于历史、关于成长的最初启蒙。
树阴里适合午睡。有钱人家放一把摇椅,普通人家拖一张篾席,躺下,凉爽就四围合来,古意也油然而生——几百年前,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会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炎夏。若有若无的风,和树梢沙沙交谈,惊飞鸟雀,让瓦楞上的猫、过道里的狗暂停打闹,除此,万籁俱寂,心神俱安,人们陷入不容分说的沉沉睡意里。
等到中学时的少年,我更喜欢在树阴里看书,不是课本上的习题,是那些闲书,看累了就把书覆在脸上,想那些远远近近的心事,当时以为之后的每个夏天都会像这样漫长而无所事事。
夏天就是这样,如此热烈蓬勃,又如此让人心生慵懒闲逸。这些天,和孩子一起研读宋人的诗词,觉得那个朝代的人们真是爱生活会生活。宋朝大家关于夏天的文字里,“树阴”不厌其烦地浮现其间。
首先是秦观,在农历三月三十这天给春夏过渡定了调子,“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春天的似锦繁花终要落去,好在夏天的绿树浓荫紧接着就来怡人悦人。空中烈日炎炎,庭外树阴淡淡,宋朝的大人物,跟今天的人并无分别,都先美美地睡一觉(由此看来,中国的午睡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其中写的最有感觉的是苏舜钦的这句,“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能以鸟鸣声为闹钟唤醒的睡眠,真是太幸福了。
那么,睡醒了干什么呢?杨万里说,“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提到杨万里,再联想到树阴,《小池》顿时闪进脑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虽然人尽皆知,但它们的上一句是:树阴照水爱晴柔。
晴夏,清流,树阴,照水。多美好的意境,美到明明都是静态的却以一个“爱”字散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动力。
王安石也写过树阴,但是官居高位却又变法遇阻的他,总是显得心事重重。“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郁郁不得志的心态溢于言表。同样是在游玩中看到树阴,南宋的曾几就欢快得多,江南五月,乘船,游溪,登山,饮乐,移步换景,兴尽而归,“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样的句子,在夏天读出来,不仅口舌生津,打心底也能沁出爽爽的凉意来。所以,快回到童年,不,回到古代凉快一下吧,无须成本,只要:一片树阴,一颗闲心。(杨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