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
学生时代,谁还没背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你记得课文中写的是“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呢?
知乎上一则《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帖子,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发帖人“采臣老书生”说自己非常清晰地记得是“斯人也”,“因为当时课上我还联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这个‘斯人’”?然后他又去问了自己的媳妇,自己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同学……这些人的记忆也都是“斯人也”!
然而,当“采臣老书生”去找了他所有能找到的教材之后发现,包括人教61版、人教82版、人教87版、人教94版、人教01版、人教03版,还有06年山东教育出版社课本、09年北师大版语文课本、09年苏教版课本,这些课本上清一色写的都是“是人也”。
他甚至还找到了两本古书,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注)以及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注),但上面印的也都是“是人也”。
此贴一出,网友也懵了,帖子底下的留言区里,大多数都坚定地认为自己当年背的是“斯人也”,甚至有网友表示绝无可能是“是人也”。
但网友“刘麟”考据了多个《孟子集注》版本之后发现均印的是“是人也”。
包括清代补刻十三经《孟子》里,也刻的是“是人也”。
包括《四书章句集注》也是“是人也”。
专门从事《孟子》学史和《孟子》传本研究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王耐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非常肯定地表示,从版本校勘的角度来说,应为“是人也”。有意思的是,当这位王教授,对周围的亲人和学生展开了一次调查后,也惊讶地发现,即便是中文系的博士生,也有半数人认为是“斯人也”。
橙柿互动记者也在身边做了一个小调查,真的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是“斯人也”,只有一位同事说他老公说,“肯定是‘是人也’,明明从小教的就是‘是人’。”
那是我们大多数的人记忆被“修改”了吗?可能是被网络“修改”的!
虽然官方课本上印的都是“是人也”,但记者搜了一下网络发现,在搜索栏里输入“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实际上会搜出来的却是“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包括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以及某教学网站也都显示为“斯人也”。
再随着查一下时间线,会发现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正好遇上了互联网时代,年互联网正式引入中国,年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开始爆炸式增长,直到现在,几乎是人手一台能随时联网的智能手机。根据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所以,即使当年课本上确实写着“是人也”,当你每一次使用网络搜索“是人也”,都有可能被修改为“斯人也”。老话说“三人成虎”,在经过网络环境的数次误导后,记忆最终可能会被修改成现在的“斯人也”。自媒体时代,各方不严谨地二度引用后,更容易以讹传讹。
但是网络上的这个“斯人也”又是怎么来的呢?“斯”和“是”两个字本身的用法和意思非常接近,古人在引用或间接引用时,有的文献上就会混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资深教授,今天接受橙柿互动记者采访时表示,“是人也”,是对的说法,正版的《孟子》书籍里都用“是人”,只是少数书籍在引述《孟子》话的时候出现了变异,这两种说法意思是一样,可能“是”在这里是指示代词,指:这,与“斯”意思一样。
网友:又现“曼德拉效应”
这个时空的时间线难道真的被动过?
曾有媒体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有94%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记忆中是“斯人也”。
为何许多网友出现“斯人”的群体记忆?人教社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
有网友说,可能是受部分教辅和电视节目的影响:
也有网友指出,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最早是指人们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的误解。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
同样因“曼德拉效应”衍生的讨论,还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还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两只黄鹂鸣翠柳”,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有专家认为,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而且人们常常受到诱导提问的影响,重组了自己的记忆内容。”
你还记得自己当年背的是
“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吗?
欢迎来评论区留言。
原标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很多人怀疑记忆被“篡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