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成都地名故事唐朝时成都有哪些名胜古迹杜甫

发布时间:2023/2/17 16:46:14   
北京重点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157945.html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冬,杜甫避乱人蜀,举家来到成都,在城西郊浣花溪畔结草堂而居,度过了近四年安定闲适的生活,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诗歌,有许多是写风景的。其中,有多首诗歌咏成都的名胜古迹,而一些自然风景,又因为其诗之歌咏而成为名胜。

从中国历史上看,成都建城历史悠久,又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交界地带。汉文化和其它少数民族文化频繁的互动促成了本地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使这里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成为一个人杰地灵之地。

大诗人杜甫来到古老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成都,自然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念古人,创作出一些咏史之作。他撰写的《石笋行》、《石犀行》、《杜鹃行》、《古柏行》、《琴台》、《石镜》、《八阵图》、《武侯庙》、《谒先主庙》等就是对成都名胜古迹的缅怀。作者睹历史遗迹而遥想古人,由古人际遇而缅历史风云,并由历史风云而反思现实社会,挖掘出蜀地积淀千年的人文内涵。

不但如此,作者还以求实的精神,对一  些历史遗迹代表的史事进行考证,如在《石笋行》中,对成都西门的两尊石笋考证道:“古来相传是海眼……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他对石笋是用来镇海眼的民间传说予以驳斥,认为石笋是古代墓葬标志。这一观点,大概来源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日笋里。”

此观点得到了后代学者的诸多赞同,尤其是20世纪以来,冯汉骥、童恩正、庄学本等学者对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作考古调查,发现墓石、独石、列石遗迹多处,据此他们认为文献记载的成都“石笋”、“石镜”、“五块石”等大石遗迹来源都很古老,恐怕与古蜀族的石棺葬俗有关,是“秦代未人巴蜀以前的遗物”。可见杜甫对石笋的看法,应与实际情况相去不远。

杜甫的这首《石笋行》与他的另一首《石镜》诗,对成都大石文化的探讨起到了推动作用。

成都的一些自然人文风景,也因杜甫诗作添色加彩,在后世成为名胜古迹。最著名的当数锦江、浣花溪、百花潭、万里桥、西岭雪山以及草堂等。

他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登楼》)、“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等,给我们描绘出温柔、宁静、清新、透明的锦江绮丽画卷。

浣花溪也是因为杜甫而闻名。它是杜甫在草堂作诗经常描写的风景,“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竹寒沙碧浣花溪”(《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三)、“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杜诗中的浣花溪和草堂已成千古绝唱。

杜甫在草堂西眺写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绝句,使西岭雪山由此而闻名。这处离成都市区不到一百公里的雪山,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是成都近郊不可多得的休闲、度假、避暑、登山、滑雪、赏雪的大型旅游区。

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诗文给我们展现了唐代成都优美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为研究成都的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成都在经济发达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也早已成为成都形象的最佳代言诗,在对外展示和树立成都的形象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广作用。

成都地名故事:贫民窟和革命场——抗战时期的皇城坝印象成都地名故事:贫民窟和革命场——抗战时期的皇城坝印象成都地名故事:抗战时期的少城公园成都地名故事:抗战时期春熙路印象——繁荣与奢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5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