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知道了这些,才刚刚可以写格律诗
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包括绝、律、排律、词。格律诗的规则,主要分为声律、韵律、句律、谋篇规则。有人曾形象地说:写格律诗就如同跳芭蕾舞。跳芭蕾舞必须用脚尖跳,否则不能叫芭蕾。同样,格律诗必须按格律诗的规则写,否则就不能称作格律诗。
格律诗的声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平仄”。写格律诗有着一定的平仄规则,要求平仄声调交错运用,以起到抑扬顿挫、起伏回荡之音乐美。若学习掌握格律诗平仄的运用规则,须首先了解一下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平仄”
所谓“平仄”,是将汉字四声归纳为平声字和仄声字两个最基本的声调。而所谓四声,是根据汉字高、低、长、短变化而区分的。古汉语里,四声为“平、上、去、入”,其中“平”为平声字,“上、去、入”为仄声字。现代汉语的四声,则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常称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字,“上声、去声”为仄声字。
二、什么是“两类四式”
所谓“两类四式”,是指格律诗的句式。
“两类”,即平起和仄起。是指诗中首句的第二个字,用平声字的即谓平起,用仄声字的即谓仄起。
“四式”,即平起仄起又分为四个句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收即指句末尾字)。举例说明:
1.平起平收式,如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辞”和“间”即为平起平收;
2.平起仄收式,如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王”和“见”即为平起仄收;
3.仄起平收式,如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上”和“斜”即为仄起平收;
4.仄起仄收式,如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个”和“柳”即为仄起仄收。
三、什么是“相粘相对”
所谓“相粘”,是指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和第三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相对”,是指七言句第一句的第六个字和第二句的第六个字(五言句为第四个字)的平仄要相反。
为什么要求相粘相对呢?主要是为了声调的多样化。如果不粘,第一联和第二联的平仄就会雷同;如果不相对,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平仄也会雷同。明白了粘和对的关系,只要知道起句的平仄,就可以知道全篇的平仄。
四、什么是“相重相间”
律诗字数为五言和七言,每句都是以双音词为主体和一个单词组成。例如“钟山风雨起苍黄”句,便是二、二、一、二句式。其音节的主体是两个字为一个节拍,每个节拍的两个字平仄必须相同,要么都“平平”,要么都是仄仄。这就是“相重”。
“相间”,是指相同位置上,一个节拍与下一个节拍,平仄要有变化。例如,上一个节拍是“平平”,那么下一个节拍就应该是“仄仄”,反之同理。
当然,“相重相间”是一个原则要求。要做到每个节拍都能平仄相重或者相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下面单独介绍)
五、什么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前面说到,由于格律诗要求相重相间,但在实践中又很难做到,故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一三五不论”,是指七言句中第一、三、五个字(五言句第一、三个字)平仄皆可,不必计较;
“二四六分明”,是指指七言句中第二、四、六个字(五言句第二、四个字)该平则平、该仄则仄,必须分明。
这是根据前人诗作的实践总结出来的,遵循这一规律,写格律诗就比较方便了。
六、什么是“两忌”“拗救”
“两忌”,一是忌孤平,二是忌三平调。孤平是指七言句中除去每一个字和尾字,当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在格律诗中是应该避免的。如“仄仄仄平仄仄平”就犯了孤平,需要进行“拗救”,即必须把第三或第五个字改为平声字加以补救,以避免孤平。
“三平调”,是指格律诗句中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也是格律诗之一忌。
目前,诗词界对格律诗声律“两忌”等问题争论颇多。有人力图加以突破,给律诗创作更宽松的条件,但只是个人主张,仍无定论。作为格律诗爱好者,最好先学习一些格律诗的基本知识,尽量按照其基本规则进行诗词创作,不宜太“活”,以避免走一些弯路。
(图文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