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黄庭坚的1首词令人心驰神往,寓意深远警醒

发布时间:2023/1/15 0:13:47   

你记忆里的美景是什么样子呢?在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美景是各有千秋。但有一位词人描述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犹如走进仙境,这首词值得细细品味,这位词人就是黄庭坚。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曾游学于苏轼门下,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也写过一首《水调歌头》,通过神游仙境般的美景,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

佳作欣赏:

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译文:

仙草多么碧绿!春光到了武陵溪。溪岸边有无数桃花,枝上有黄鹂鸣叫。我想要穿过桃花寻找上山的路,直进入到白云深处,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又恐怕在百花深处,红露打湿了衣襟。

坐在玉石上,倚靠着玉枕,弹奏着瑶琴。谪仙人在哪里?没有人伴我一同饮酒。我是那灵芝仙草,不做那涂朱抹红的小丑,长啸又是为了什么?我带着醉意一路舞蹈着下山,明月随我一同归去。

赏析:

这是一首春行纪游词。“瑶草一何碧”四句逐层展开描写春游的美景。“瑶草”指仙草。碧绿的仙草在什么地方呢?“春入武陵溪”。

“武陵”一词使人不由想到东晋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地,传诵千古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而黄庭坚也是春游至武陵溪,并且“溪上桃花无数”。原来黄庭坚也是神游他的理想之境。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景色如此优美,词人游兴大发,竟想要穿过桃林,一直走到白云深处,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霓虹,真是豪情万丈。

接着笔锋一转,“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这里采用象征的手法,曲折地反映出词人对于出世的迟疑。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词人真是超然物外,志行高洁,正如同那谪仙人李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词人终究是不满于现实的,他终究还是感到寂寞,嗟叹知音难觅。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为象征语。词人以“仙草”自喻,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小人为伍。“长啸亦何为”,但词人又认为抛开世俗,像阮籍一般猖狂啸歌山林也不足取。这几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愤世而又不愿弃世。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为自己找到出路后,词人下山去了,转了一圈回去了,也就是回归人间了。

感悟:

黄庭坚的这首词,描写的是自己的理想境地。他向往的是像桃花源一般的仙境。

他想出仕,可又担心会遇到尔虞我诈的污浊;他高风亮节,却又感到知音难觅。他讨厌世俗小人,却认为归隐山林也不可取。内心矛盾的黄庭坚,最后“明月逐人归”,兜兜转转终于还是回到了人间。

黄庭坚的心境,像极了我们的很多人。

可能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桃花源,但那毕竟是虚幻的美景。偶尔去桃花源陶醉一下可以,就如黄庭坚,但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

现实社会可能有很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是逃避是弱者的行为。生而为人,我们不能逃避,也无处可逃。

遭受了生活的磨难,还要微笑着报之以歌,这样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黄庭坚的《水调歌头》,让我们欣赏了美景,同时也告诉我们,自己的理想境界是在梦境里,梦境张狂可以,终归还要回到现实。

生活不是童话,想象美好不如用双手创造美好。

无论思想是如何翻江倒海,都必须面对的是生活的柴米油盐,这就是现实。

黄庭坚带着我们饱览了美景,也给我们上了一课。不要在虚幻中陶醉,还得面对现实,打拼生活。

你喜欢黄庭坚的这首词吗?欢迎评论区里交流。

徜徉古诗词,领略更多的人生智慧,我们一路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1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