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博物岁时记惊蛰春雷响万物生

发布时间:2023/1/10 15:00:00   

雷唤虫动,

雨带春来。大地回暖,蛰虫初醒,又是一年春到时。今日,迎来惊蛰节气。惊蛰,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

居第三。雨水之后,春分之前,惊蛰一过,便是仲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如今,日本的二十四节气

依然沿用我国古代的说法“启蛰”。“蛰”从“虫”之意,随“执”之声。

供图雪娃娃童画

惊蛰,古称“启蛰”。汉朝时期编撰的礼制著作

《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就记载:

“正月启蛰,言发蛰也。”西汉汉景帝名为刘启,为了避讳,人们将“启蛰”改成了“惊蛰”。至唐朝,朝廷打算将“惊蛰”改回“启蛰”,可由于民间早已习惯了“惊蛰”的说法,便未更改,直到今天。

春雷响,

万物生。在汉代《说文解字》中记载到:“蛰,藏也。藏者善也,善必自隐。凡虫之伏为蛰。”寓意在寒冷的季节里,昆虫和动物潜入地下冬眠,为来年春天积蓄能量。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惊蛰有三候:

一候桃始华。

夭夭桃枝,

灼灼其华,

疏影笑春风,烂漫的春光里总少不了

那一抹名为桃的色彩。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萧纲在《咏初桃》中写道“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

二候仓庚鸣。

仓庚即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庚亦作仓鶊,别名黄鹂、黄莺、搏黍、金衣公子、鵹黄等。《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郑玄注云:“仓庚仲春而鸣,嫁娶之候也。”《幽风·七月》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节气中的“化”是变回旧形的意思,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鹰归北而斑鸠出,古人就当凶猛的老鹰变为了温和的斑鸠,赋予这个春天最温柔的一场遐想。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

民间形成了很多关于惊蛰节的活动和习俗,其中最有特色的要算

祭白虎、炒虫、打小人、吃梨了。祭祀白虎祭白虎主要在广东一带。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动物。一方面它凶猛无比,能够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入。”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

打小人

打小人源于驱虫。每到惊蛰时节,农户就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仪式;同时还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里的每个角落,希望能够驱走蛇、虫、蚊、鼠等。打小人就源于驱虫。人们认为小人就好像害虫,惊蛰后也开始出来活动。到庙里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恶鬼等统统赶走,一年中都会顺顺利利,不受小人的纠缠。吃梨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同时,古人在每一个习俗中都蕴藏了美好的寓意,在惊蛰这天吃梨,也意味着与害虫和疾病分离。

草色青青,

杨柳依依,一场春醒正在成都发生。一阵风来,吹醒浣花溪畔的嫩蕊,吹皱茅屋前的一池涟漪,一场雨落,浸湿了行人的衣襟,清洗了一片天地春光。一声鸟鸣雷响,惊蛰已至,成都春醒。

记者段祯实习记者泽登旺姆吴雅婷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刘永豪校对王鹃图据视觉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0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