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山海经记载的异兽肥遗六足,四翼,
“肥遗”是《山海经》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异兽。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山海经》中有三处关于“肥遗”的记载。而在这三次记载中,“肥遗”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
肥遗鸟《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现则天下大旱。”这句话的意思是,“肥遗”是一种居住在太华山上的大蛇,它长着6只脚,4个翅膀,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大旱。
肥遗而在《山海经北山经》中却又说:“又北而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这句话的意思是,肥遗是居住在浑夕山上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出现的地方就会大旱。
肥遗鸟第三次对“肥遗”的记载是在《山海经西山经》中:“又西七十里曰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起名曰肥遗,食之以厉,可以杀虫。”这个“肥遗”可以明确是一种鸟,长得像鹌鹑一样的大小,身体是黄色的,嘴巴却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肥遗可以防止得寄生虫的病。
这就到了本文的重点:同一个“肥遗”为何会有三种形态?其中两个是蛇,一个是鸟,这根本就应当是三种不同的生物。关于“蛇之肥遗忘”有学者考证为蜻蜓,因为蜻蜓正是六足四翼蛇身。但是蜻蜓经常可以看到,每当大雨来临之前,都会有大量的蜻蜓低飞,所以蜻蜓并不会预示着大旱。
肥遗鸟在明朝的一些古籍中也记载过“肥遗”。明代朱国帧《涌幢小品》卷三记载:万历十四年,建昌县农民在山里碰见了一只怪蛇,它长着6只脚,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肥遗”。
《京山县志》卷一记载:明代末年湖北京山县一个民宅水沟中,也曾发现过这种“六足如鸡距”的怪蛇。长六尺,不吃人。
这就说明《山海经》中记载的怪蛇是真的存在的。传说,商汤曾经在阳山下看到了“肥遗”,结果商朝大旱7年。商汤看到的是“肥遗鸟”而不是“肥遗蛇。
肥遗鸟其实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六足四翼的肥遗的“遗”字,并不是现在的遗字,而是虫字旁。这也误导了不少人,认为肥遗跟肥遗鸟是同一种生物。
经过专家的研究发展,“肥遗鸟”其实就是如今的黄鹂鸟。因为黄鹂鸟的叫声以及外形,与肥遗鸟都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