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这个节气有哪些物候特征,又有哪些民俗和养生方法呢?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施立学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施立学老师谈到,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即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惊蛰”。
蛰是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淮南子·天文训》:百虫蛰伏,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介鳞者,甲虫与鳞虫,古代传说中的鱼类祖先。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蛰伏不过是一种破釜沉舟的保存能量技术,野生动物很少会使用。蛰伏同冬眠一样重要,能将动物的能量消耗减少90%。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
惊蛰物候特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据施立学老师介绍,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长春此时惊蛰·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
惊蛰一候桃始华
花称为红桃,而红桃和鸿图谐音,因此桃花也寓意着大展宏图,桃花还是长寿的象征,它的树木一般可以活三十年,桃花的花朵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花朵有深红、纯白、红白、绯红等多种颜色,桃的树姿很优美,花朵色彩很艳丽。
桃花象征着美好的生活、长寿,寓意着花开富贵、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展宏图。
惊蛰二候仓庚(黄鹂)鸣
“仓庚于飞,熠燿其羽”,意思是:黄鹂正在飞翔,它的毛羽有辉光。
《国风·豳风·东山》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意思是:春天来得很慢,让人很是期待。春天来了之后,花草都长得很快,生机勃勃,草长莺歌,各种农作物,都长得很好。
“两个黄鹂鸣翠柳”,“莺歌暖正繁”,黄鹂鸟被视为天气回暖的预告者。从惊蛰一候桃始华,到惊蛰二候的仓庚鸣,标志着鸟语花香的仲春开始。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
惊蛰三候鹰化为鸠
鹰化为鸠,犹憎其眼。此时老鹰变成了鸠鸟,众鸟仍然讨厌其眼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
惊蛰闻雷
雷出一百八十日,万物荣;雷入一百八十日,万物歇。惊蛰之雷,是春的通关文牒,打开春的大门,那是复苏的骚动,那是绿意的宣泄。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道光二年(年)中进士,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张维屏认为,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
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
《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千红万紫安排著”,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
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不只是“春雷响,万物长”,不只是“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不只是“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不只是“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鸹唱山歌。”东北是“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即将进入春播。
惊蛰·二十四节气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万物出乎震”,在明代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连文王百子,都是雷震出来的。
周文王姬昌燕山避雨,一阵霹雳交加,电闪雷鸣后,在草窠子里捡回来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獠牙横生,出于唇外,长雷公嘴。身长二丈,全身水合色,背肋下生出一对“风雷双翅”。手使一条黄金棍,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展开羽翼飞行时风生雷动,且速度奇快,可日行万里的雷震子,被文王收养为义子。
雷,过巨,过猛,亦是灾害。在“万世之伟观”的武当建筑群中,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
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惊蛰民间习俗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因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刘启,而将“启”改为“惊”字。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汉初以前,为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景帝代,改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在山西、内蒙古等地,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和“离”谐音,一为与害虫别离;二让病痛远离身体。
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让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东北亦有此俗。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应声而起,四处觅食。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形成驱赶霉运的习俗,东北也有此俗。
惊蛰饮食养生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宜:
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二十四节气自立春开始的三个月,为一年之始。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此时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应“广步于庭”,即寻觅风和日丽之时,闲庭信步,随花傍柳,常去踏青。而且要慢走,穿戴要宽松、舒适;“披发缓形”为的是在“发陈”的基础上除旧布新,从改变不适当的起居方式、饮食习惯到调摄精神,“以使志生”,逐渐萌生健康向上的志向。
就像春芽萌动,它有蕴蓄、动作和潜能。即想着生发不能扼杀,想着给予不可掠夺,想着奖赏而不应处罚。劝人向善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中医认为肝脏藏血,人“卧则血藏于肝,动则血运于储经(络)”的生理机能正与春气的机能相对应,所以那种背逆春意的心理状态肯定要伤及肝血,春天不做好精神准备,还谈得上什么夏长、秋收、冬藏?
迅速反应,及时更新
获取你身边的资讯
来源丨东亚经贸新闻记者王璐/文王振东/摄影手绘:孟美青海报设计:刘春娇
编辑丨露娜
审核丨李壮姜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