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形状 >> 八零后们,这些小学学过的古诗你还会背吗
如果说七零八零后对小学课本的记忆哪些最深刻,那么古诗算是其中之一。
八十年代上小学,第一册基本上都是以简单的文字为主,到了第二册开始有了古诗,第一篇是《锄禾》,也叫《悯农》,因为自己在农村小学上学,每天父母都是下田干活,所以读此诗很有共鸣,因为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放学时一样也会和父母一起到地里干活,种红薯,割小麦,天气非常热,但地里的活没办法停,忘不了那个汗流浃背,抬头望着烈日的老农形象,所以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太有感情了!
同样是第二册第20课的《画》又是另一种境界,一首五言绝句,短短二十个字,把画这种纸上的物景写得传神且让人浮想联翩,山色水声如在梦里,光听诗不看画面,一个完整的山水花鸟图跃然纸上,我记得当初背这个古诗的时候,两分钟不到就已经非常熟了,因为我们都强烈感觉到了美!
到了二年级第三册的语文课本里,记得最深刻的无疑是这首《梅花》作者王安石,学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那时候我们村里其实并没有梅花,但是有一些冬天开了小野花,霜冻过后,依然盛开着,而《梅花》这首诗恰恰给了我们如何赞美这些花的文字,让我们一看到冬日里的那些花,就想起吟诵这首诗,如今梅花看到了,知道了它的桀骜不驯,才真正领会到这首诗更深的意义。
小学的学的古诗,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特别的应景,应村里村外之景,应教室窗户之外的景。正如这第四册里的古诗《春晓》,现在读起来,脑子里立马回到家乡开春那一片春意盎然中,麦苗返青如绿毯,铺满大地,油菜花围着沟塘盛开,鸟儿在春风拂绿的柳枝上鸣唱,时而春风轻洒,时而春光明媚,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空气里能闻到让人沉醉的花香,一切都在这诗里,而一切又在这诗外,课本与环境相映成趣,如梦中又如梦醒!
到了三年级的时候,随着文字的丰富,我们对于古诗的认知可能更深了一些,读诗知其意,才知意境美,而那时候第五册里的古诗两首,就给了我们这样的美感,一首是《早发白帝城》,一首是绝句,也就是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首诗分别来自唐代两位代表性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这首诗豪放坦荡,喜悦激动之情贯穿于每个字,读起来让人非常舒畅。同样杜甫这首绝句给我们的童年呈现了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活动范围只限在村子田地与学校,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没人知道,但这两首诗如梦境般打开了我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且写得非常美。
童年时光里,课本里的好诗太多了,在第二部分我们继续看。回顾这些陪我们成长的好诗,我们每一首都永远难忘,中化文化博大精深,古诗算是代表之一,如果没有在小学课本里初知这些经典,又哪有我们长大后把经典诗句信手拈来,以此赞美生活的生动诠释呢?
同时通过这些古诗,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一词一诗,都是五千年文明的结晶,美好的东西一定要好好传给后代,让他们这一代发现美,感受美,发扬美!不能让那些毒教材操作者乱删我们的文化,我们得有这个自信,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该有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