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把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里的个字改成

发布时间:2024/7/31 13:49:08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于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如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在得到好朋友严武重回成都的消息后,而自己也从梓州返回成都草堂,心情特别高兴时写下的一首即景绝句。诗圣把这一首和其他时间写的三首绝句编成一组,合成了《绝句四首》。诗圣的绝句从来都是别具一格的,迥然乎区别于其他的诗家。一是他的诗歌在语言上比较精炼;二是他的诗在格律上比较严谨;三是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时而古朴,时而清丽,时而雄浑,时而沉郁顿挫……而在本诗中诗句呈现出清丽雄浑的风格,气象清新辽阔。诗人身居草堂堂屋之内,通过门窗之间,欣然远眺,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早春气息,和浓厚的历史沧桑之感。诗友想把诗的这一绝句的上一联改为“两岸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诗友将之改动之后,平仄也符合,但是诗歌的整体意境与韵味被打破了。首先,原句中的“个”字与下联中的“行”字,不仅在平仄上相对,在数量上也因为以少对多,从而形成疏密相对的一种对仗布局之美。而一旦换成“岸”字,则在鸟儿的数与量的表达上不够严谨了。一行事物是由一个一个的事物组成的,因此“行”这是表示群体的量词。一个事物是组成某群体的事物的单位,所以“个”属于单位量词。“岸”指的是对河,海,湖,塘等等的边沿的统称,与原来对联中形容鸟儿的量词不能兼容。你比如说李白在《早发白帝城》里面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一过万重山”,李白还有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长江两岸,指代比较明确。其次,诗友如果把“个”字改为“岸”之后,诗的韵味儿改变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句是诗人在描写眼前所见的近景,给人的感觉清新亲切。诗人在草堂里能听得清清楚楚的,就是两只黄鹂在鸣叫,听觉和视觉都有侧重。如果写成“两岸黄鹂鸣翠柳”,则所写的是远景,着重于听觉,而在视觉上模糊不清,数量混淆,与下联“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数量的指示上相同,两者都是不具体的数量。一行白鹭从天上远远飞过去,与面前不远处柳树上的两只黄鹂啼鸣戏闹,相映成趣儿。这样上下联儿在景物的安排穿插上做到了很好的统筹与布局,好像画家绘画时对景物层次上的远近高低,颜色上的浓淡相宜,光线的强弱,留白,都做了恰到好处的安排。最后补充一下。通过联系这首绝句的下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们可以得知: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观察视角是通过在草堂内的门窗向外眺望的视角。因此诗人的视线与视角是有限的,听觉也是有限的,不太可能听到并看到两岸的黄鹂和它们的鸣叫声,因为空间距离远。再说了,即使能够看到,黄鹂这种鸟儿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最多也就三五只成一群,不大可能像白鹭那样几十只成一群的水鸟。诗友很可能受了上文所讲的李白诗句的影响,才突发奇想提出这个问题。但终究不宜把杜甫这首《绝句》的第一联改动,这样一改就没那么生动,欣然有趣儿了,更不能体会出诗人在兴奋中对春天的期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4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