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习性 >> 曾几横跨两宋,诗坛驴友
曾几,祖籍江西赣州,后迁河南洛阳,生活于北宋至南宋孝宗时期,是宋代文坛著名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
其诗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陆游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曾几曾师从于韩驹。
韩驹也是当时文坛大家,受到苏辙赏识,将他比作唐代山水名家储光羲:“我读君诗笑无语,恍然重见储光羲。”
有一次,曾几听说著名诗人汪藻将任临川太守,便写了一首《汪彦章内翰除守临川以诗贺之》,打算向其讨教。
全诗的初稿内容如下:
临川内史诏除谁,里巷传闻报客知。
金马门中曾草制,水精宫里近题诗。
行看画省旌旗入,定把书麟笔札随。
若访毗耶旧居士,无人问疾鬓成丝。
诗的首联、尾联写自己的闻讯与感慨,中间四句则是对汪藻的赞美。
诗成之后,曾几推敲再三,仍放心不下,便去向韩驹求教。
韩驹看后,反复吟咏“金马门中曾草沼,水晶宫里近题诗”这一句。
曾几有些心绪,知道这两句不妥。
韩驹说,这两句诗对仗固然工整,但过于平实,气韵不够高扬。
经他这么一说,曾几顿时醒悟,问:莫不是问题出在句中的“中”“里”两字上?
韩驹认为,这两句诗主要是说明汪藻曾有待诏金马门、为皇上起草诏书的荣耀,又有出任湖州太守、赋成新作的事迹,但这两句表达意蕴只浮于表面,如果能够化实为虚,定会起到句中有句、言外有意的效果,不如将“中”改为“深”,将“里”改为“冷”。
改过之后,全句就变成了“金马门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
曾几读后连连点头称是,这样一改,全句就活了。
要知道,“金马门”本是汉代宫门。汉代应召入京的人,只有才学优异者才能待诏金马门,所以有“登金马而名扬”之说。
韩驹将“中”改为“深”,更能表现出汪藻内翰入金马门而为皇上草诏的无上荣耀。
至于说“水晶宫冷”句,也更确切地表达出了湖州山川形势。
韩驹为曾几诗歌改字,也成为一段诗坛佳话。
纵观曾几的诗作,充满了生活的写意淡然,这与他的家世有关。
他的曾祖父、祖父,均为军事官员。
自他父亲曾准开始,家中接连出了四个进士,成为名噪一时的“虔州四曾”。
父亲曾准,仁宗嘉祐八年进士。任朝请郎,赠少师。
长兄曾弼,徽宗崇宁二年进士,官至提举京西南路学事。
次兄曾懋,徽宗元符三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
三兄曾开,徽宗崇宁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而曾几继承了家风,从小就被称为神童,进入太学学习。
后来,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吏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最后官至礼部侍郎,以左通议大夫致仕。
他曾自号茶山居士,便是因为他入仕后,多年来都担任茶盐管理相关职务,足迹遍及淮东、湖北等地。
他虽然混迹官场,却不为职务所累,一生好交友,喜远游,是宋代诗坛上资深“驴友”。
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一首记行诗《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全诗明白如话,时间、地点、心情都交代得准确无误,梅子黄时雨时的愉悦游兴,让读者也产生共鸣,共享山水之乐。
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坛大家,他受到了同时代文人雅士的敬仰,吸引众人学子向他求教。
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陆游。
陆游认识曾几时,年十八岁,经常拜见求教,“见必闻忧国之言”。
陆游的诗歌形成得益于曾几,爱国主义思想也受到曾几的影响。
他在《别曾学士》诗中说: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
年,曾几八十三岁病逝。
陆游写下《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回忆两人交往、讨论学问的情景:
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
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
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
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