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浪子回头,全靠安史之乱韦应物的起点,便是

发布时间:2023/3/25 3:57:55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那么韦应物将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登徒子。韦应物出生于京兆韦氏,这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家族,从西汉开始京兆韦氏就开始做官,而且都是大官。

唐朝有这么一句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啥意思?就是说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都是只手遮天的大家族,在唐朝京兆韦氏光宰相就出了17个。韦应物出生在这样的家族当中,基本上就是嘴巴里塞满了金钥匙长大的。

一、少年韦应物,那就是个小魔王。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民间疾苦。所以养成骄纵跋扈的性格也是很正常的。

14岁的韦应物就世袭了家里的官职,15岁那年韦应物便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御用小秘书。

要知道,走到这一步,李白花了十几年找关系,而杜甫几乎花了一辈子时间。韦应物不需要努力,他的起点就是别人的终点。

少年得志的韦应物,吃喝玩乐什么都做,而且特别喜欢赌钱,赌输了也不心疼,反正家里的钱早就堆成山了,每天不花个万儿八千的,都对不起这出身。

这家伙俨然就是个小魔王,走到哪儿就抢到哪儿,甚至看到好看一点儿的姑娘,也不管人家有没有嫁人,二话不说就去轻薄。

好家伙,这家伙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趋势长大的话,估计都活不过三十而立,就会被那些痛恨他的人给暗杀了。

二、浪子回头,全靠安史之乱。

如果说唐朝诗人里浪子回头的典范,我想就是韦应物了。20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在韦应物的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当初欣赏他的唐玄宗,呲溜一声就跑蜀地去了。唐玄宗连杨贵妃都抛弃了,又怎么会顾得上韦应物呢?所以说韦应物一眨眼功夫,就从天之骄子,成了落魄的流浪汉。

家里的钱再多,在战乱时期,也是搬不走的。自己又丢了工作,没了收入来源。再想吃喝玩乐,似乎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此时的韦应物终于认清了现实,他改头换面,开始认真读书,希望从书中找到一条出路。从浪子到书生,多亏了安史之乱,不过这代价未免太大了!

自此,唐朝少了一位纨绔子弟,多了一位旷世诗人。公元年,这一年韦应物27岁,埋头苦读了8年之久,韦应物终于等来了平定安史之乱的那天,而他自己也终于脱胎换骨了。因此他有感而发,在这一年写下了《广德中洛阳作》,其中直抒胸臆的是前面这四句:

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

主要意思就是说,我韦应物在太平时节出生,可是当时的我却不知道太平时节的乐趣。如今颠沛流离了7年再回到洛阳,真的是感慨万千啊!

毕竟是大户人家出生,韦应物回来以后,立马就分配了工作。最早担任洛阳丞,大小也是个公务员,小日子逐渐开始恢复。

此时的韦应物,已经从书中找到了人生真谛。他从一个登徒子,转变成了一位正直的官员,甚至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险恶,索性挂冠而去。

这期间韦应物的创作,基本都是围绕送别和寄人篱下等题材走的。虽说有些伤感,但相比较那8年的颠沛流离,一切都不算什么。

三、忧国忧民,韦应物也有今天?

韦应物过了一段潇洒的日子以后,发现生活难以为继啊。光靠吃老本已经养不活一大家子了,于是韦应物又回到了长安。

有面子毕竟还是有面子,到了长安朝廷就给安排工作,让他做了京兆府功曹。拿到一份工资,韦应物也就满足了,他对仕途其实没有太多想法,他只想做点实事罢了。

这期间,韦应物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隐居思想,他曾经写下《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

直方难为进,守此微贱班。开卷不及顾,沉埋案牍间。

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

这首诗把自己的情感就完全表达出来了:我现在官太小了,压根不足以实现我的梦想,还不如躲在家里多读几本书。哪怕是早点退休,四处游历也是好的。他自己想下岗还不够,还非要撺掇别人也跟着下岗。

这可真正应验了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不要问我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

不过在岗一天,韦应物还是认真对待的。他曾经到云阳视察灾情,有感而发,写下了《使云阳寄府曹》,其中这么四句将当时的灾情和他那颗忧国忧民之心彻底展现了出来:

良苗免湮没,蔓草生宿昔。满故墟,喜返将安宅。

周旋涉涂潦,侧峭缘沟脉。仁贤忧斯民,贱子甘所役。

这个时候的韦应物,人到中年,已经不再是那个放浪形骸的浪子,而是拥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的正直诗人。经历或许才是最好的老师,韦应物的经历,真正改变了他这一生。

四、韦苏州不是盖的。

蜕变来得如此之快,韦应物已经成功蜕变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有良知的诗人。这个时候他并没有急切地避世,而是希望多做一点事儿。

公元年,47岁的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这期间的韦应物本想做点实事,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滁州西涧》,表达自己的情绪: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很多人觉得野渡无人舟自横,是一件十分浪漫的事情。可是在韦应物看来,却十分伤感。过去的韦应物有庞大的家族罩着,怎么闯祸都行,可是现在的他,就跟这条小舟一样,走到哪儿都无人问津。

公元年,52岁的韦应物调任苏州。在这里他大有可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当地百姓发展生产,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父母官。

由于在苏州干得不错,所以苏州百姓们对韦应物铭记于心。此后韦应物便得到了韦苏州这一称号。尤其是在3年后韦应物被免除了苏州刺史之职务后,居然穷到没路费返回长安,只好寄居在苏州永定寺。

可见韦应物此时已经超然世外,相对于世俗钱财,他更看重为百姓做实事。公元年,韦应物始终没有盘缠回长安,最终在苏州去世,年仅54岁。

总结:韦应物的诗,见证了从盛唐到中唐的悲歌。

中唐其实是很无奈的,朝廷对地方节度使已经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了。再费时费力去讨伐?显然划不来,而且未必打得过。

所以说相对于盛唐来说,中唐啥也不是。韦应物恰好目睹了这一切,安史之乱的确过去了,可它的影响远远没有过去。

从此以后唐朝开始走向衰败,而韦应物的诗当中,多数都隐晦地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忧虑。可是他一个文人,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能纠正自己的人生,已经是善莫大焉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0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