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孩子读完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表示这是个

发布时间:2022/8/3 15:28:40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0805/4925640.html

在教了很多年书后,笔者总算意识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孩子们读古诗词时,脑子里想的东西有时候真的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读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时,会认为这是在胡说,他们会认为:最后一句明明写着“大雪满弓刀”,大雪天哪来的大雁?他们读到“大漠孤烟直”时,会想到大漠里风沙大,烟怎么可能保持直的呢?这些问题看起来有些较真,但是其实回答起来并不会太难。告诉所有被孩子们问得头大的家长们一个绝招,大家只要明白读古诗读的是一个意境,再结合诗的上下句找到诗人这么写的妙处,就能解释这些问题。

但是这两天,一位家长求助我,原来他家小学二年级孩子的一个观点,实在是让他无力反驳。孩子读的是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孩子认为“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个病句,他们认为“个”字是不能用来形容鸟的。从现代汉语的规则来看,孩子说的其实也并没有错,如果他们在作文写“天空有一个鸟”,大概率是会被判断成病句的,这也正是家长们无力反驳的原因。

事实上,这首诗咱们读了这么多牛,很多人还是不懂杜甫为何不用“两只”,是因为唐代还没有“只”这个字,所以用“个”替代吗?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就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且杜甫自己也曾写过“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其实有三个:

首先,大家仔细翻看《全唐诗》就能发现,“只”这个字在唐代用来做量词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一般都是当“只是”和“仅仅“的意思来解。李商隐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是这种用法,做量词用几乎找不到。

其次,用“只”字,从平仄上来看不如用“个”字完美。杜甫写诗的工整度大家都知道,虽然“个”和“只”按一般人的观点,在平仄上其实是可以互换的,但是“个”是短促的入声,比起用“只”字从音律上明显要高明得多。

再次,用“个”这明显更接地气。杜甫写这首诗时,其实心情是还不错的,当时他已经入蜀,也有了自己的草堂,安顿了下来,所以这首诗整体的诗风是明快的。用“个”字这种更口语化的字眼,则明显更适合这种风格。与之类似的还有辛弃疾的《西江月》,辛弃疾当时赋闲,一直不得志的他晚上出来散了个步,看见村中百姓喜谈丰收,也跟着开心了起来,所以在词的首句他便写道“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在这里用“个”,明显也比用其它字更接地气,更有味道。

综上,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杜甫用“两个黄鹂”都是有道理的,不但不是病句,而且很高明。但是我们的孩子们在平时造句时,写成“一个鸟”显然就不合适了。不过笔者认为,若是孩子们将来尝试写诗,或者其它文学创作时,为了写出不一样的意境之美,故意用“一个鸟”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13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