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成年人最大的幸运,是深深共情了,长安三

发布时间:2025/7/22 16:35:12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一位网友看过《长安三万里》之后写了十个字:

长安千里,步步为营。

这句话说得无数成年人五味杂陈、深切体会。

过去我们总认为豪放就像李白一样,应该是桀骜不驯而不为现实所羁。

谁会想到,自己亦如无数平凡人,行走于这个人间道上的是一步一刺。

通达似高适,以半世之隐忍与辛酸,可以换来暮年之得志。

但是,其一生才刚刚踏上正途,随即就出现了家国破碎、知交零落等问题。

还有那个稚嫩淘气的杜甫,也在历经动荡后,失去所有鲜活,变得满脸沧桑。

年过半百,两人都曾经意气风发、雄心勃勃。

结果却是全部流于迷失的宿命之中,只能接受宿命的适得其反。

他们的无奈是一段段往事,也是无数现实人们生活中的一曲悲歌。

由青丝变白发、由意气风发变垂垂老矣的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亦注定要经历无数的后悔。

好在李白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一切遗憾都属于人生常态。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面对,去接纳,去解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当你明白后悔是必然的,所以更珍惜每个现在时,那以后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布局了。

遗憾是:李白空有大鹏之志,但一直没有发挥的余地。

李白大约二十岁时,他就到处旅行,推荐他。

一次游渝州谒见地方刺史李邕。

但李邕对李白高谈阔论、行为无拘无束,很不喜欢,为此还不愿意把李白往上推荐。

面对李邕的鄙视,李白不客气地写了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他自比大鹏,感觉自己终于有了展翅翱翔的那一日。

但当时李白并不懂得,并非一切之门都是为才情而开,也并非一切雄鹰皆有展翅高飞之地。

此后,李白到处干谒、到处碰灰,然而其诗之名,却愈传愈远。

最后,四十二岁时,他的诗篇与名声传到唐玄宗耳中。

唐玄宗爱李白之才,遂一纸诏召其入宫。

这时,他自认为总算守得云开月明、能一展宏图。

于是挥笔写了下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来到皇宫后,李白发现他的作品,和为人们提供乐趣的猫狗没有什么不同。

他不得不终日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以消磨这种郁郁不得志之时。

这一消极态度的作品,同样激起唐玄宗不满,仅仅一年后,李白便获赐金放归。

从此他就只能怀着千般辛酸、一身劳累的心情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畅游。

如此盘桓人间十余年,此大鹏,毕竟坠落蓬蒿。

李白此生有着说不完的坎坷和道不完的惋惜。

可就是命运这么薄地待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也少有悲戚的怨言。

在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候,他参透了后悔是生命常态,然后心平气和地将它写下来: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既然生活无法如愿,那么就放心吧。既然到处都不顺,那么散发弄扁舟。

大人们最幸运的是在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懂得自我和解。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人生万般意难平的时候,你也可以一笑而过。

遗憾是:高适蹉跎了半世,暮年得其志,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人谢世、山河破碎。

《长安三万里》是高适和李白初识的时候豪气十足的对彼此说的话:

“直拿长安去!叩开天子门!”

为完成这一心愿,他怀着满腹经纶的心情匆匆来到长安城。

可到那时候却发现偌大一个长安城竟然容不下自己。

高适为获得受玉真公主推荐之机,自降格扮戏入岐王府。

但是,不管他在宴席上把高家枪法发挥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进入权贵眼中。

陷入绝境的高适不得不退到家乡梁园静候下次仕进。

如此蹉跎,转眼几年过去了。

最终到公元年时,人到中年的高适获得了自己生命中更重要的机会: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邀其入幕,为掌书记。

遗憾的是,这工作虽然在军队,却是个文职,而高适的梦想却是披坚执锐,上阵杀敌。

于是去留难舍,高适踌躇良久。

面对无可奈何的事实,高适终于选择去。

在军营里的日子,也如高适所说:“边境很辛苦,但也很单纯,十年下来,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高适年龄渐长,但是一颗报国之心始终没有变。

后来,年过半百,好不容易等来一次封侯拜相,但那段时间,早已经家国破碎、知交游零。

大唐无法再回到曾经的繁荣景象,自己呢,却已经奄奄一息、孑然一人了。

有人说高适就是最接地气的诗人。

他的身上能留下许多平凡人奋斗凄凉的身影。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象他那样求索了大半辈子,只为求得改命。

可是,正当我们自认为即将走向成功之时,人生却总是给予我们种种冲击。

到头来许多人会一蹶不振、心灰意冷。

不过幸运地读了高适,从中可以了解:

做到了自己应该做到的,并且接受其适得其反的结果,就能踏着坎坎坷坷走下去,把一生都活得不枉。

遗憾是:杜甫少年灵秀,但在历史动荡之中演变成了苦大仇深、潦倒落魄。

提到杜甫大家脑海里出现的肯定就是这样一个样子:

看来大家印象中杜甫总是忧国忧民,老气横秋。

但是,《长安三万里》小杜甫形象一出现就使不少观众见识到了破防的魅力。

也就在那一瞬间,许多人懂得了: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历经沧桑,一切成长,无不经过时间的催成熟。

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位饱经沧桑的圣人曾经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稚气未脱的孩子,曾经有着如此天真烂漫的另一面。

只是后来数之不尽的磨难使杜甫在心性上,有了很大改变。

杜甫毕生的梦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可是杜甫最终却连科举也没有被录取。

他3次科举、3次落榜。

更为遗憾的是直到第三次科举才撑起了自己经济来源的老爸却溘然长逝。

三十而立之年,至亲离开人世,而自己却碌碌无为,杜甫才初觉生活之紧张。

少父庇佑,不得不挑着家里的担子辗转到长安去做官。

结果官职没有混好,日子反而越过越清贫,自己的小儿子也活活饿死了。

后来安史之乱发生了,杜甫也拖着家人一起加入了逃难群众中。

就在此时,杜甫见乱世之下命如草芥,觉得黎民疾苦难以生存,心情随之大变。

他对家人的痛苦已不拘泥于此,而以民生为落笔,写了许多反映人民苦难的诗篇。

逃难至成都,杜甫再得友人相助,筑草堂。

此间,杜甫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也是以轻松的笔调写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命运加给自己的各种遗憾、许多痛苦,在这时的杜甫眼里似乎只是过眼云烟。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这烟火人间,事事遗憾,事事也值得。

诚然,人间这条道路,如何走过是坎坷的,如何选择也是后悔的。

但是读杜甫者,比一般人更能走活。

余生,希望你和我用杜甫的睿智去拥抱所有的后悔,去接受一切适得其反的事情。

哪怕历经跌宕,你我亦有勇气,奔赴下一场山海。

遗憾是:裴十二武艺高强,但仅仅因为是个女人,就报国无门了。

在《长安三万里》里,有个出场不多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女人——裴十二。

她是扬州城中最有名的女孩,常爱女扮男装和李白在歌舞场所徘徊。

和高适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同样一袭男装的她默默地站在李白的背后。

再就是她陪李白抢舞娘,逛宴,豪抛千金博取红颜一笑,做出不少出格的事情。

可是这一切举动,落到高适眼中,都是纸醉金迷、冷嘲热讽。

高适不懂这李白,也不懂这裴十二。

他只是感觉到自己和他们俩并不在这一路上,所以才决定掉头离开。

临行前,裴十二见高适心怀鬼胎,主动请缨和高适较量。

结果高适傲视高家的枪法被裴十二轻易攻破。

接着裴十二散了头发仰天长叹:

你只是感叹自己浑身是才报国无门而已,可是这个世界上,谁还能在意一个女人的天赋?

须知在那封建王朝,妇女连名也考不上,更别说上战场杀敌、立功了。

裴十二知道现实无奈,冥思苦想一诗,就隐没扬州夜。

梨花醉春碧溪弹夜弦。

在那鄙视女人的岁月里,裴十二虽然身世显赫,也练就了一身武功,但他总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既来之则安之,接受了命定之憾,从容地同李白一起逍遥扬州城。

裴十二的惨剧也是千千万万拼尽全力却永远不能逆天改命的人的惨剧。

命运大网罗中,总有现实是不能违逆的,也总有命运是不能改变的。

大人们最幸运的是阅读裴十二的经历,进而积极地接受人生的残缺。

在生命的风风雨雨中,奋力拼博、闯荡江湖,即使适得其反,亦无愧今生。

看过《长安三万里》之后,不少网友都再三深思,问的都是一个相同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在走向终点的时候难免要后悔结束?

一个网友的答案深深地感动了我:

3岁那年,我攥着手里的棒棒糖坚决认为这才是最主要的东西;

五岁那年,我整整花了一个下午才抓到一只蜻蜓,这一刻,蜻蜓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学校,看了看手中的奖状才感觉到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十八岁时,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只为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在那个时候,这是最重要的;

成家立业之后,亲人的微笑、父母的平安,都要大于我的快乐;

等到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才会再次感受到,拥有一副好身体其实并不差.

可是,当年岁渐长时,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最为重要的事情,也就有了遗失的日子。

唯有后悔是生活的常态。

光阴故事中,遗憾不可避免地陪伴了人们的生活。

如果你能勘破这一点的话,就不会感到这是一种悲哀了,但却是一种真正的运气。

以后,若是注定要和后悔一起走下去,那么就要坦然地接受缘分的付出;

若不能做到完美,那么就去接受人生的残缺不全。

知悔不困守、历悲知喜、懂得释然是成人最美好的生活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02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