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网友们因为一篇课文,将相关话题“吵”上热搜第一。小编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于是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主创团队做个小调查。没想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三位主创,不约而同选择了“斯人”这个版本。然而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透露,该出版社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网友纷纷凌乱难道我的记忆出错了???网友翻遍历套教材人教社:从未出现过“于斯人也”发帖网友表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中学课本存在几十年了,所有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背过。其中有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记忆非常清晰,因为当时课上还联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这个“斯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人说,课本上,甚至是古文里,从来没出现过“于斯人也”这几个字。“难道我记错了?”这位网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版本、版本和版本,全部都是“是人”。人教社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人教社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人教社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人教社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此外,另有网友也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年开始,包括年、年、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岐注)均为“是人”。《孟子》。图片来源/网络《四库全书-孟子注疏》。图片来源/网络“是人”?“斯人”?网友争论不休↓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自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斯”和“是”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这”的意思。网友:又现“曼德拉效应”这个时空的时间线难道真的被动过?曾有媒体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有94%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记忆中是“斯人也”。为何许多网友出现“斯人”的群体记忆?人教社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有网友说可能是受部分教辅和电视节目的影响↓▲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剧照知乎网友“拾樵伴讀”认为,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斯人”的出镜率远比“是人”要高。如“微斯人,吾谁于归?”“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斯”音近,且在南方口音中几乎同音,导致记忆颠倒。也有网友指出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最早是指人们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的误解。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同样因“曼德拉效应”衍生的讨论,还有:“两只黄鹂鸣翠柳”,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还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孟子雕像事情还有反转?↓不过今天下午,据天目新闻报道,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北京出版社年出版的语文课本。图片源自网络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图片源自网络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图片源自网络换句话说,起码在一些网友的记忆中,他们学到的版本的确是“斯人也”。综合自:天目新闻、锦观新闻、上观新闻、中国新闻网、上游新闻、科技日报、新浪微博、知乎等不管您记忆中是“斯人”也好,是“是人”也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都是有所根据的。小编觉得大家津津乐道的这种氛围,更像是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热烈的学术讨论。那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期待您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