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教育应是:不仅传文化信息,而且使我们的生命与万物和谐统一。——泰戈尔时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构架正面临崩溃,以人为本、昭示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因疫情影响延迟开学而被大力推广的线上直播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新模式,更能昭示个性。当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块墨板、一支粉笔的时候,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大事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发并积极而且方便利用的资源。对于小学课堂来说,使用率最高的当数自然资源了。然而,许多自然资源总是让老师难堪。例如,一节直播课上,老师在讲授《鸟的天堂》时,公屏上一个孩子打了一大串文字说:“我要向巴金爷爷提意见,他撒谎!去年春天我才去到过文中提到的小鸟天堂,但是那棵榕树没有他写的那样茂竖,也不是‘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鸟的天堂老师看了下公屏,下意识地愣了一下,只有极力维护这位久仰的大文豪,在屏幕前和大家解释着:“巴金爷爷的文章写于30年代,那时,自然环境污染没有那么严重……由于人为因素所致,自然环境日趋恶劣,所以才会造成这位同学说的情况……”当师生们徜徉在课程文本与现实场景的交汇处时,常常陷于尴尬。特别是网上教学的即时性更是将“尴尬”尽显出来,让老师面对屏幕时会彰显更多的尴尬。比如教学“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多么醉人的春色,多么富于想象的诗句,可学生对之却一脸茫然,即使是对着公屏上老师的课件的精美图片。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试图去责怪我们的孩子,因为自他们呱呱坠地起,他们便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楼房里,连“一枝红杏”独领风的意境都没有一丝儿的印象,又如何去想象其“出墙”之俏以及“满园春色”之灿烂呢?有些美景与意会,要真的见过才能感同身受的。困在钢筋混凝土中讲一下传统教育的教学案例。自然课上,老师要学生带一些昆虫回校观察,可孩子们不约而同带的都是蟑螂。金龟子、蝉、蚂蚱……这些常与人类亲密作伴的小精灵,顷刻间都哪去了?须知,它们的栖息地离不开泥土。而如今,连一点真正的泥土都难了,叫“举头难见树木、低头不见泥土”的孩子到哪儿寻其迹呢?我们儿时的虫儿当贝多芬的《月光曲》袅袅盘旋于教室上空时,教师也作出陶醉状以期感染学生,但天真的孩子怎么也体会不到清美的月色,更聆听不到月色倾泻下海面澎湃的涛声。一代大师非凡的艺木之手却不能弹动孩子们本应幼稚、纯真的心弦!因为,孩子们眼前是浊气弥漫、日月褪色的天空,耳边充斥着车流交织、人潮涌动的活噪。大音乐家贝多芬今天的课堂,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品德的基地,而科学,最讲究的莫于“真”和“实”。没有科学素养奠基,其个性、创造性使纯属乌有。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课堂,我们的初衷都是“以生为本”,而大自然是孩子们的挚友,是亲密的启蒙大师,孩子们在它的怀抱里阅历人生、省悟生命,激发热情、认识真善美,它是宝费、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正如泰戈尔所说,最高的教育应是:不仅传文化信息,而且使我们的生命与万物和谐统一。鲜活的生命投置于大自然温馨的摆篮,才更加晶莹靓丽,生机勃发。可是,大自然这位博大的母亲,在人们为求加速物质发展而肆意的摆残下,容颜已日渐枯菱。这,也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生命的底色。大文豪泰戈尔孩子们认识事物,须以“今天”作中介,作参照,从而把昨天、今天、明天这一序列纽带衔接起来,完成从文本(教科书)到认识(情、知、意、行,也就是价值观、知识技能、道理、行动)的过程。我们不能让孩子纸上谈兵、水中观月,甚至说空话、假话,更不能停留于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尤其是语文课,需要借助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让孩子们获得智慧和启迪,产生震撼与感动。笼中小鸟的哀鸣哪及“林中自在啼”?阳台花盆里的几枝苍白无边的月季,怎抵得上“千朵万朵压枝低”?身处浊浪漫漫的江河,哪能领略“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的情趣?头顶瘴气蔽日的星空,怎领会萧红笔下火烧云千变万化的瑰丽奇观?蜗居高楼林立、人满为患的都市,哪能体味“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闲适幽静?融入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谁不青睐青山绿水、蓝天艳阳、锦花翠鸟、黄蜂粉蝶?但愿在科学与文明飞跃发展的时代,人与大自然能更好地和谐相处。保护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为了让孩子们继承祖国文化、身心和谐发展。若然,拥有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无论是我们的传统线下教育还是线上教育,都定会不断绽放人类智慧的“奇葩”。各位看官们对现在的孩子的见识面这一话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下方发表您宝贵的意见~图文编辑丨后来。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