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西政学子心中的杜甫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

发布时间:2024/9/11 13:17:27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www.kstejiao.com/
01:32

年少不识杜子美再读已然不惑身

——西政学子心中的杜甫

7月2日,“清风明月读书群”线下交流活动在“诗圣”杜甫故里——河南巩义举行。很荣幸邀请到80高龄、有“活着的杜甫”之称的闫兴业老师做了精彩报告,82级李明冬、92级周登高、00级李子聿等9名西政学子围绕“我心中的杜甫”主题先后发言。为如实记录这一思想和精神盛宴,我们将发言交流文稿略做梳理汇总,致敬我们心中的杜甫,也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发言人名单(依发言顺序排列):

郭小瑞刑侦学院级河南司法警院

赵晓明法硕研河南辰文律师事务所

石凌雁级校友郑州航院

李明冬法律专业级河南省司法厅

宋继林级本科汇融资产

韩明亮民商法学院级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刘薇薇级研究生河南韬涵律师事务所

周登高级本科巩义市人民法院

李子聿法一系级河南省纪委

01

一个人的史诗

郭瑞

为了这次读书交流,我特意查了一些资料,偶然看到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写于年的一篇关于杜甫的小文。

从小到大,从课本上读到不少关于杜甫的诗,只道他是诗圣,只知道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去成都游玩时,也去过当地著名景点——杜甫草堂,但从未想到在读诗的时候,把一个人的一生拉长,放进历史的角度去体会其中的情感,早知他命运多舛,却不想竟是如此艰难。

于是我感觉到自己的局限,想起前几日跟几位师姐师妹说起来某一部小说,我说我一直读不下去这本书,这本书充满了历史的局限性,李琳师姐说,她说她觉得作者一定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作品不是,她觉得当下困顿的人也可以看看这个,这是专属于小人物的英雄主义,它倡导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一尺见方里活出勇气和骨气。

我于是想,在这之前,我真正读懂了杜甫么?泱泱华夏千年,既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范进中举式的喜悦,更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饱经沧桑的沉重的喜悦,我自问,能真正想象到那种感受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真正能体会那种国破家亡的悲伤,能感受到“三吏三别”字字泣血的文字中,看到普通老百姓的血泪么?我觉得我还不能。

所以,在真正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之后,知道他自幼丧母,由姑姑抚养长大,姑姑给了他足够的爱,长大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中年时因为奸臣当道,举仕不地,报国无门,晚年又逢安史之乱,半生流浪,颠沛流离。

再读他的诗,心情就再也欢快不起来了,那个“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是杜甫,那个“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的也是杜甫。此时的我,才顿觉,看到了一个一辈子艰难困苦、忧国忧民的杜甫,才顿觉,读到的不仅仅是格律工整,朗朗上口的优美文字,而是一部用个人视角书写的历史,在这部历史里,他用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忠实的记录他的时代,在数载的看不到尽头的颠沛流离中,他看到的、听到的和体会到的,小人物们的命运,彰显出他作为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之伟大,而正是这样的精神和格局,超越了他的时代,让一千年后的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们的历史书,有太多的帝王的视角了,杜甫一届穷鬼,一个在时代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人,在帝王的史书中,如蝼蚁一样的存在,却能被后世赋予“圣”这个至高的称谓,甚至在一千多年之后,仍然被我们所铭记,在这里讨论,是他伟大的人格和精神,超越了时代,与我们相遇,提醒我们,作为小人物中稍稍有点小知识的人,应有的那份情怀与自觉。

杜甫的家国情怀,家是谁的家?国又是谁的国?据说曾有一位美国诗人讲杜甫誉为中国的荷马,在这次读书会之前,我可能觉得言过其实,然而真正走进杜甫故里,了解了杜甫,再细品他的文字后,我对这个评价深深的认同,杜甫一生写诗千首,流传于世的有一千四百多首,详详尽尽的记录了唐朝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人类一段滂沱的历史中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这部史诗里,有他的家,亦有他的国,他笔下的时空,也是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曾经最真实的样子。

死去的终将死去,腐朽的即使刻入石碑,也会终将腐朽,惟杜诗穿越千年而依然鲜活,那是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的史诗,是每一个国人应当铭记的历史。

读史明智,珍惜现在,努力向前!

02我心中的杜甫

赵晓明

关于杜甫的诗书阅读的不多也不全,仅从两点与各位分享:

一、杜甫一生的抱负和理想虽然未能实现,但是爱国情怀非常浓厚,记录了很多现实的画面,对比现在社会的现状,典型意义在于:看到现实的问题,尤其有争议或者敏感的话题时,是勇敢地说出来还是“明哲保身”地进行回避?杜甫一生虽然是很凄惨或者说是一生不得志,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抱着爱国情怀就这些现实问题予以批判,记录。

相比较眼下,一些特别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需要发声支援或者是引起重视改变的情况下,反而没有人发声,或者是象征性地说几句,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保护自己。这些人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比杜甫大诗人的情怀和担当,显得特别明显。

通过读诗,深入地了解杜甫为什么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我们在面临一些问题时,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是社会不公现象发声,只有这样,才是真的爱国,正因为爱之深,才会指出问题,希望改善之后,国家变得更好。

二、“爱满溢”支撑了杜甫一生的抱负和抗挫折能力。杜甫的童年是相对轻松的,更是充满了爱。虽然其母亲早逝,但是其姑母对他的关爱撑起了他的整个人生。尤其是站在女性的视角,对此感触特别深。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灵魂总结就是一个人的成年如何,取决于其有个什么样的童年?这点在杜甫身上也有体现。

03

不“摆烂”、也不“躺平”的杜甫

石凌雁

杜甫可以说是语文课本里的男人,他在语文教材里的分量举足轻重。为了更多地了解杜甫,我恶补了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在这个纪录片中,杜甫足足拍了6集,李白也只有4集。可见杜甫的分量,非常有排面,也难怪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诗人第一人。

杜甫年少时期可以说是意气风发,非常自信,经常出入高门大户,裘马清狂。不过很可惜,杜甫求官仕途之路非常不顺利。但是他却一直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可以说,一直到死都操心黎民百姓。杜甫的后期生活颠沛流离,但是他却没有退缩,没有怨天尤人。不管遇到了什么挫折,也不“摆烂”,不“躺平”。更重要的是,杜甫胸襟开阔。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虽然屡次受挫,却没有心胸狭隘,没有愤世嫉俗,诗歌中只见悲天悯人的悲愤感。

所以他才能写出胸襟开阔的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也能写出“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悲壮的词句。

年轻的时候,其实不太懂杜甫,很多他的惨兮兮的诗,也都是死记硬背,谈不上喜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尽管知道他是诗圣,但也没觉得“圣”在何处,知道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但是其实不懂现实主义是啥意思。有了阅历之后才发现,杜甫的诗读起来让人有泪流满面的感觉。我想,在以后闲暇的日子里,要把没看完的《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完,也算是补上年轻时缺失的功课。

04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李明冬

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是大唐盛世浩瀚诗词星空中最耀眼的明星,对杜甫的认知犹如美酒佳酿,时间愈久愈美味、愈醇厚!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到杜甫身上也恰如其分。杜甫的一生虽漂泊流离、坎坷愁苦,诗词沉郁顿挫,却始终在演绎“以家国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愛国情怀,践行着古代士子兼济天下情操与心胸:

——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他用“三吏”“三别”,记录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中,自己身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贫困交加的窘境,却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忠君治国的雄心抱负。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期间求人援引诗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表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也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目睹长安城萧条衰落,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时感时伤怀、忧国思亲的愁绪。逃离叛军的囚禁,第一时间没有想到与妻儿团聚,而是跋山涉水找到唐肃宗,拥护支持新皇帝执政,表达希望在治国理政上施展才华、为国出力的愿望。

——鞭挞权贵的勇气。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中央弱势,各地藩镇拥兵自重,目无朝廷,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一语双关,批评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的僭越之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满壑”,揭露唐王朝太平盛世之下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现象,反映了诗人对存在社会问题的隐忧与担心。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8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