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夏天将至,古人是如何写诗送春归去的呢

发布时间:2023/12/14 14:59:57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该来的总会到来,该走的留不住。阳光明媚、惠风和煦,春暖花开的浪漫时光,满载着希望和生机,纵然我们十分不舍,但是面对季节的更迭,也无法阻挡春天的归去!暮春已近尾声,初夏将至,花渐凋零,绿叶日益浓绿繁茂,舍不得春天,就把惜春的感伤留在记忆里、脑海里和诗词文字中吧。0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舍不得春天的离去,他就写词直接发问:“春归何处?”春天去哪里了呢?没有人回答,也没有人知道。词人展开想象力,心想:“黄鹂应该知道春天去哪里了!”可是,黄鹂声音虽然婉转动听,人却听不懂,无法解读这嘤嘤鸟语是什么意思!一阵风吹来,黄鹂鸟也随风飞到蔷薇花丛中去了,这样就更无法找寻春的踪迹了,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花一般在夏季盛放,花期4月至9月持续半年之久,词人最后“蔷薇”二字含蓄地说明初夏已经到来了,春天是留不住啦!02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上阕辛弃疾同样舍不得春天的离去,与黄庭坚的“问春去哪里了”不同,辛弃疾直接说“春且住”,他对春天招手,对春天呼喊:“春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留春的意愿在辛弃疾这里表达得更为强烈直白,这与他豪放爽朗的性格相似。古人在诗词写作中,常用一种修辞手法“移情”,就是将人的主观感情转移到客观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辛弃疾此词最后一句“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就是一种“移情”,本来惜春的人是辛弃疾,可是这里词人将惜春的感情赋予到蜘蛛身上,他说: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蜘蛛结网本是一种现象,蜘蛛更没有人的情感和意识,它哪里知道春天是去还是来呢?然而,此词的妙处就在于这看似无厘头的感发联想,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竟然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更何况人呢?可见,人留住春天的意愿又是多么强烈,比蜘蛛留春的意愿要强烈上千上万倍不止!03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宋·苏轼《蝶恋花·春景》与黄庭坚、辛弃疾的惜春留春不同,面对春天的归去,苏轼显得与众不同,他说:“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真是豁达潇洒,符合苏轼一向乐观旷达的性格。暮春已尽,百花凋零,大地缺少了花草的装点,敏感的词人不免会感到衰败和凋零,这正如苏轼此时的心境一样,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但无论困境如何,苏轼总能开导自我,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天下之大,芳草青绿,哪里不可以找到怡人的景色呢?苏轼词的开阔境界就在于此。芳菲随春去,葱茏入夏来。四时流转更迭,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好景致,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更改。何必自寻烦恼,伤感过去,春易逝,夏将至,让我们满怀希望和梦想,迎接草木葱茏的夏天,去遇见美好!-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0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