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天敌 >> 王安石堪称压卷之作的六言绝句诗中有回
提起诗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例如李延年为汉武帝跳舞时,就唱过一首《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诗除了第五句是八个字,其它句诗就是五言诗,这是一首以五言为主的诗歌。
杜甫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声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其实除了五言诗和七言诗,中国诗歌中还有几种不同的体式,例如四言体、六言体、楚歌体、杂言体等。其中的六言体,成熟于唐代,在宋代达到高峰。
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六/闲居》中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李白在《春景》中说:“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这两首诗都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静谧恬淡。
到了宋代,王安石大胆对诗歌体式进行创新,并首次提出“集句”作诗。而对于平仄粘对、声律要求比较严苛的六言绝句,王安石也勇敢尝试,并且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例如他的这两首题壁诗,被称为“王安石压卷作”,全诗如下: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题解:
诗题为《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西太一宫,位于北宋都城汴京,是宋仁宗天圣年间所建的道教宫宇。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南八角镇。另外,在汴京东南苏村还有一座东太一宫。
景祐三年,也就是年,16岁的少年王安石随其父王益到汴京时,曾去过西太一宫游玩。次年,其父任江宁府通判,王安石也随父亲到了江宁。王安石十九岁时,父亲王益去世,葬于江宁。不久母亲也病故。
熙宁元年,也就是年,王安石奉神宗之命入京,准备变法。回到京城汴京后,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故地重游,时间悄然走过三十二年,四十八岁的王安石触景生情,即兴挥墨,题诗于壁,写出了这两首六言绝句。
《玉林诗话》认为此诗:“六言绝句,如王摩诘‘桃红复含宿雨’及王荆公‘杨柳鸣蜩绿暗’,二诗最为精绝,后难继者。”清代诗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称此诗是“绝代销魂,荆公(王安石)诗当以此二首压卷。”
注释:
1.绿暗:颜色深绿。鸣蜩,正在鸣叫的蝉。
2.红酣:颜色深红。
3.三十六陂:为汴京附近的地名,彼处当有许多蓄水池塘。陂,积水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4.江南:指今南京。
5.持:牵着。
赏析:
先看第一首。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盛夏的景致。诗人先着眼于浓密的柳叶,因柳枝繁盛,柳叶茂密,以至于呈现出暗绿色,这是诗人的视觉感受。在浓阴蔽日的柳色中,传出阵阵蝉鸣。这是诗人的听觉感受。
紧接着诗人把视线聚焦在一池荷花中,正是薄暮十分,夕阳斜照,映日荷花愈发娇憨迷人,诗人形容荷花的红晕,用“红酣”这个词,这是拟人化的写法,女子饮酒微醉,酒酣耳热,面颊发红,是为“红酣”。可见诗人对荷花的喜爱。
高处的柳叶浓密,颜色是“绿暗”,低处的荷花娇美,颜色是“红酣”,诗人写出景致的高低错落之感,而且大胆把色系中最浓烈的色彩用在诗中,加上夕阳西下,落日残红,在读者眼前描绘出绚烂的夏日晚景。
伴随着蝉声此起彼伏的,随着太阳一点一点坠入大地,诗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这两句虽然只有十二个字,但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布局合理,安排巧妙,意境绚烂深美。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诗人在四十八岁重回京城,自称自己是白头之年。诗人看到盛夏的西太乙宫荷花浓艳多姿,池中的陂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忍不住抚今追昔,联想到江南的“三十六陂春水”。
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写道:“一陂春水绕花身”,在《北山》中说:“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可见在江南水乡,随处都有一汪一汪的水塘,并孕育出江南流水小桥的独有景致。此处写水,是诗人回望江南的心境写照。
诗人看到汴京城的一池春水孕育出嫣然美丽的荷花,忍不住又想回江南,这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是诗人有感而发,想当初,年少时曾随父亲到此一游,如今父母离世,自己也是“白头”之人,对亲人的思念涌上心头。
畏尾句的“白头”呼应前面的“绿暗”和“红酣”,在浓烈的色彩中,陡然出现了白色,可见诗人因景伤情,看到的是池中静水,而浮在眼眸的又是思亲之泪水,内心波澜,如春水浩荡。
再看第二首。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多年前,诗人和父兄初游此地,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
王安石少年时也曾立下志向,致君尧舜,为国家建功立业。时光倏忽而过,三十多年过去了,诗人并为成就一番事业。如今应神宗之诏回京,诗人要为国家改革进行变法,正是鲲鹏展翅的时候,也可以借由此事告慰泉下父母。
诗人从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结尾之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白首”呼应第一首诗的“白头”,同时承接这首诗的第一句“三十年前”。再回首,当年与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还在脑海挥之不去。看眼前,“陈迹”无从寻觅了。世间的沧桑变化令人唏嘘动容。
这一首诗把个人心境变化融入诗中,言浅而意深,过去事不可追,只能回忆。诗人从一个16岁的少年,成长为肩负国家改革重任的官员,其中的人生境况,只能自己慢慢体会。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大刀阔斧,锐意改革,以图发展,能肩负使命的非王安石莫属。
虽然诗人亦是半百之人,然而他依然希望为国家出谋划策,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这才是王安石梦想的“远方”。王安石为此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被召入京后,先任参知政事,不久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变法。政治改革的重任落到了诗人肩上,他深感责任重大,“三十六陂春水”的江南闲适生活,今后恐怕只能在梦中欣赏了。
据记载,元祐年间,苏轼奉祠西太一宫,看到王安石这两首题壁诗,注目良久,戏谑到:”此老野狐精也。”这是苏轼对王安石写诗技巧的由衷叹服。苏轼“遂次其韵”,也写了几首诗,原诗如下: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日风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凄迷。
苏轼以秋景入诗,押的还是王安石的原韵,您更喜欢哪个人的六言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苏轼被贬儋州途中,“梦中得句”,醒来写成五言古诗的压卷之作
王维写于辋川的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落笔芙蓉盛开,意味无穷
苏轼颇有“少年精神”的一首词,以凌云之志书写为国靖边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