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的天敌 >> 年山东济南青岛潍坊济宁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年山东济南、青岛、潍坊、济宁、淄博五市各区九年级二模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
年山东济南、青岛、潍坊、济宁、淄博五市各区九年级二模古诗阅读汇编
——-——
一、诗歌鉴赏
(·山东济南市中区·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赏心亭所见所感,下片宕开,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
B.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了词人无边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寄托深远。
C.“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鸟愁是虚,人愁是实,体现人愁之深。
D.本词表达了作者对在赏心亭离开叶丞相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的妙处。
3.(·山东济南市天桥·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②。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③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尘:杂念。③金鞍玉勒,泛指耳鞍、笼头的贵美。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用写实的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表现了诗人读书时的专心致志,如饥似渴。
B.“活水”一句化用朱熹名句,说明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
C.“东风”一句说明读书要勤奋,不断增长新知,如同东风催百花,染绿柳,令人心旷神怡。
D.尾联以游手好闲的贵公子反衬,显示了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忱乐每相亲”一句的妙处。
4.(·山东济南市莱芜·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①梁穴;即潭州刺史粱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②此诗为送别之作。诗人此时谪居岳州(巴陵)。③孤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其孤峰突起,景色秀丽。
(1)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秋”字,既点明送别的季节,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愁情。
B.第二句中的“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孤”字的作用是以峰之孤表现送人者之孤。
C.第三句中的“不可接”,借君山的传说的虚无缥缈也指代了友人梁六经洞庭湖入朝
D.结句“心随湖水共悠悠”是指作者看见美丽的洞庭湖水,心里悠闲自得。
(2)本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5.(·山东济南市南部山区·二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A.首句写友人劳歌一曲,缆解舟行,描绘了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
B.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优美景色,用明丽景色反衬离别之愁。
C.第三句写诗人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极写出了别后酒醒怅惘空寂之情。
D.第四句直抒离愁,抒发了诗人送走友人时的凄凉孤寂之情。
(·山东济南南部山区·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7.自选角度,赏析“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的妙处。
(·山东济南市槐荫区)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轩竹
宋·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①色转明。
①琅玕(lánggǎn):翠竹的美称。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竹子清高脱俗,在旱天、在雨中、在霜雪中,都呈现出潇洒的姿态。
B.颌联写风吹竹子飒飒作响,雨洗翠竹明亮干净,诗人烦心消散,心情清朗。
C.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
D.这是一首咏物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南轩竹隐喻了诗人心志。
9.赏析“新笋巧穿苔石去”中“穿”字的妙处。
(·山东济南市莱芜·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放慵
[宋]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放慵①真有味,应俗②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注]①放慵:疏懒,懒散而不受习惯限制;②应俗:应对仕途俗务。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了杨柳在和煦阳光的熏陶下,枝条舒展妩媚动人的美景,衬托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歌第二句中的“醉”字是诗眼,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花醉人亦醉的景象。
C.颈联中的“从人笑”“午自藏”表明了诗人与人的交往能左右逢源,深谙官场交际之道。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俗务的厌倦和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坚守。
11.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两句的妙处。
(·山东济南市历下区·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两个小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项是()
A.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在淮上与阔别十年的故人再次重逢的情景。
B.从题目中“喜”字可以看出,全诗始终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C.尾联以“淮上有秋山”作答,含蓄深沉,令人回味。
D.诗歌语言自然流畅,凝练概括,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13.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句的妙处。
(·山东济南高新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②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③,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④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①真珠:即珍珠。②无由:无法。③欹(qī):倾斜,斜靠。④都来:算来。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的“寒”字兼写物境与心境,既写出秋夜的凄寒,又衬托出词人孤寒的心境。
B.“天淡银河垂地”一句,语言凝练,寥寥几字便勾画出秋夜辽远空旷的天宇。
C.“残灯明灭枕头欹”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枕头欹”写出主人公悠闲自在的心情。
D.“眉间心上”兼顾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感受,突出了思念之情对人折磨之深。
1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的表达效果。
16.(·山东青岛市崂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实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写出了诗人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自问自答,说只要远离名利争斗,自然就会获得心灵的宁静。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表现作者悠然自得的情趣。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从中能感受到他的内心失落之情。
(·山东潍坊市诸城·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7.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钱塘湖春行》“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场景;《城东早春》首句的“清”字指早春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环境清幽。
B.《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是实写,白沙堤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城东早春》写初春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
C.《钱塘湖春行》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尾联直接抒情,抒发对湖东景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城东早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对比,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18.简要分析《城东早春》第二句“才”和“半”两字的表达效果。
(·山东潍坊市四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①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④枕绿杨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释]①弥弥:水盛的样子。②障泥:垂于马肚子两旁遮挡泥土的垫子。③玉骢:青白色的马。④欹(qī):斜靠,斜卧。⑤杜宇:杜鹃鸟。
19.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呈现的画面。
20.请概括本首词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山东潍坊市安丘·二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题报恩寺上方①
方干②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③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①上方:寺庙住持僧居住的内室,这里借指佛寺。②方干,唐朝诗人。③岩溜:岩上的瀑布。
2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来来”“先上”等通俗的语言,表现诗人惊喜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
B.颈联写出了报恩寺近处的山峰重重叠叠,山间小路绵延起伏、曲折连环的特点。
C.尾联写出了作者对眼前的美景依依不舍的感情,即使梦中重游也会难舍难分。
D.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情景交融,描绘了一个“清峭”深邃的意境。
22.本诗的颔联分别写出了“岩溜”“林萝”怎样的特点?试结合诗句简析。
(·山东济宁五县联考·二模)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2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4.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山东济宁市曲阜·二模)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2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山东济宁市兖州·二模)古诗阅读
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②,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森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27.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相应和。
28.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问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
(·山东济宁市邹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江湖上,遮回③疏放,作个闲人样。
①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③遮回:这一回。
29.请简要赏析“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一句。
30.末句“闲人”一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山东济宁市任城·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3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3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3.(·山东淄博市周村·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这首词紧扣“壮词”来写,上阕写军旅生活,下阕写战斗场面,可谓壮怀激烈。
B.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词人醉后灯下“看剑”是实写,“梦回”军营及“沙场点兵”的场景都是虚写。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运用典故,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军营气氛。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巧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词人想象着自己骑着的卢马驰骋疆场的矫健雄姿,表达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愿望。
参考答案:
1.D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青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的景象,写出了山之连绵,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群山比喻成奔腾的万马,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的景象,写出了山之连绵,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示例三: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将静态的山写活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的景象,写出了山之连绵,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1.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D.“依依不舍之情”错误,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故选D。
2.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的意思是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青山人格化;同时又有比喻的修辞,将群山比喻成奔腾的万马;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将静态的山动态化。学生解答时可以选取角度结合诗句具体赏析并分析作用。
示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的意思是: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青山人格化,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