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3月6日5时10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蛰(zhé)在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动物进入冬眠状态藏起来,不吃也不动。惊蛰,即蛰伏的生命被惊醒。而惊醒万物的则是雷声!《淮南子·天文训》云:“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滚滚春雷唤醒了蛰伏的万事万物,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民间画匠描绘的二十四节气神像中,惊蛰这一节气通常画的是手拿凿与锤的雷神。惊蛰和雷神关系密切。因为人们一般认为是春天滚滚的雷声唤醒了蛰伏大地之中的生命。正因如此,惊蛰是否打雷,被看成关乎一年气象的象征性标志。如果惊蛰有春雷滚过,农民们会认为是丰收的好兆头。俗谚说:“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如果没到惊蛰就打雷,那就违反了节气的规律,预示着年成不好。用农民的谚语讲,是“未蛰先雷,人吃狗食”。还有一种说法叫“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蛰字下面带有“虫”字,所以,湖北、贵州等地认为惊蛰日如果打雷,夏季会毒虫众多,当地谚语“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华者,花也。仓庚者,黄鹂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桃花、李花盛开的季节,是黄鹂鸟在树上一天比一天叫得欢快的日子。但“鹰化为鸠”就比较难解。肉食的雄鹰在这个节气变成温顺的鸽子,这是对于自然过于理想化的想象,在今天看是不科学的,但却反映了古人对于春天的认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生生不息是春天的主旋律。温度回升,雨水渐多,真正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花儿开放、鸟儿歌唱的日子离我们不远啦,你准备好约上小伙伴去踏青了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