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生活环境 >> 叶嘉莹少年丧母,婚后被家暴,晚年丧女,回
年,17岁的叶嘉莹失去了母亲。丧亲之痛是她一生最沉重的回忆,无论多少年过去,叶嘉莹依然记得母亲入殓那天钉子钉在棺木上的声音,就像敲打在了她的心上,不断提醒着她,她没有了妈妈。
最爱的人躺在了棺材里,从此和她阴阳相隔。
叶嘉莹写下了《哭母诗》,字字悲戚: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竟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人生从来如此,聚散无常。
叶嘉莹出生于年,住在北京旧式的四合院。生逢乱世,是不幸的。出生在书香世家,又是幸运的。
父母为了培养她,不让她出去玩,整日待在家里背诗词。
叶嘉莹渐渐习惯了和诗词作伴的日子,她感觉自己打开了另外一扇世界的大门,每读一首诗词,都仿佛是在和古人对话。
她的惆怅,孤独都不见了。
战乱时期,太多身不由己,七七事变后,在外工作的父亲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随着母亲的去世,叶嘉莹作为长女,感觉到自己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她必须要坚强,带着两个弟弟投奔了伯父家。
叶嘉莹在辅仁大学读书的几年,从未谈过恋爱,她把时间都用来和诗词作伴,从来不会厌倦。
毕业后的叶嘉莹当起了老师,日子波澜不惊。她的英文老师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学生,为她当起了红娘,把自己的弟弟赵仲荪介绍给了叶嘉莹。
赵仲荪对叶嘉莹印象很好,开始了死缠烂打的追求。
赵仲荪当时在秦皇岛,叶嘉莹在北京。
漫长的距离不是问题,赵仲荪时常坐火车来北京看望叶嘉莹。
赵仲荪追求叶嘉莹两年多,叶嘉莹对他谈不上动心,因而一直没有开口答应他的追求。
当对方丢了工作,宁愿待在北京等叶嘉莹点头,也不愿去南京从事亲戚介绍的好工作。
叶嘉莹终是于心不忍。
就此,同意和对方结婚。
多年后,她说:“我可以说,是以一种善心来做的这件事。”
女人出于感动嫁给对方,或许,始终不太明智。
年,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
离开家乡,叶嘉莹情非得已。然而丈夫在哪里,她就要在哪里。
流落异乡,唯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父亲也来到了台湾,父女俩又团聚了。
此后的岁月,打击和变故接二连三,这是叶嘉莹没有想到的。
年,叶嘉莹的丈夫被怀疑为“匪谍”,抓捕入狱。叶嘉莹受其牵连,带着幼小的女儿一起入狱。
不久后,叶嘉莹被释放,丈夫却仍然不得自由。
那段日子里,叶嘉莹吃尽了苦头。
没有住的地方,只能寄人篱下,住在丈夫的姐姐家里,家里人口多,叶嘉莹没有地方睡,只能在走廊睡地铺。孩子幼小尚不能分担母亲的忧愁,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要哭,却只能强忍眼泪。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为了生活,辗转多个学校教书。
丈夫坐牢三年后出狱,原本以为苦尽甘来,却没想到丈夫性情大变,整日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他时常把气发泄在妻子身上,打骂叶嘉莹成了常事。
在学校既要教书,回家还要照顾孩子丈夫,疲惫到了极点,却从不敢在丈夫面前抱怨。
有一天,她因为工作耽误,回家晚了些,赵仲荪虽然勉强下厨做了饭,却心不甘情不愿,锅碗瓢盆摔了一地。
叶嘉莹的委曲求全不过是让丈夫变本加厉。
那段时间,叶嘉莹常常做一个梦,梦见去世多年的母亲来接她回家。
醒来后,泪湿衣襟。
叶嘉莹只有在学校教书时,才能完全感受到心灵的平静。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看见是女儿,赵仲荪医院。
叶嘉莹已经习惯了丈夫的冷漠,这一刻,她仍然倍感心酸,刚生下孩子的女人,谁不渴望丈夫的关怀,她的丈夫却只留给她一个背影,仿佛她犯下了天大的过错。
这段备受煎熬的婚姻中,叶嘉莹多次想过自杀,是王安石的一首诗惊醒了她。
她在这首诗里感受到了救赎的力量,众生皆苦,纵然是打她骂她的丈夫,也是一片不自由的瓦。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家里多了一个孩子,丈夫又不成器,经济压力更大了。
为了多赚钱养家,叶嘉莹带的班多,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身体有些吃不消,叶嘉莹过度劳累后患上了气喘,然而丈夫就算看见她气喘发作,也视若无睹。
宁愿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也不愿给妻子端杯水。
夫妻之间,到了如此漠不关心的地步,不能不让人寒心。
离婚,叶嘉莹是没有想过的。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
叶嘉莹除了养育女儿,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教学上。
她的努力有了回报。
年,叶嘉莹以台湾大学交换教授的身份赴美国讲学,先后担任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后来和家人定居在加拿大。
走得越远,却越思念家乡。
叶嘉莹想要回北京,回到那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她时常做一个同样的梦,在梦里,她又到了北京的四合院,然而那么多扇门,她一扇都推不开,她拼命想要打开门,却只是徒劳。
醒来后,意识到自己是在异国更觉悲伤。
叶嘉莹刚到外国时,英文很差,但为了照顾学生,她必须要全英文教学,为此,她每天都要背诵单词到深夜。
她爱诗词,不仅希望国人能爱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希望更多外国人懂得中国的诗词之美。
叶嘉莹讲课有一种魅力,哪怕在她英文还不是很流畅的时候,她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着。
“我每天要查生字,然后第二天去上课。我就用最笨的英文连比带画地讲给学生。即便是这样,听课的学生从十六七个一下子增加到六七十个。我过了两年一天到晚查生字的生活,英文进步了很多。”
大家都陶醉在她构建的诗词世界里。
年,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叶嘉莹申请回国探亲。
飞机飞到北京时,她俯瞰北京城,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这一次终于不是梦,她是真的回家了。
“我看到一条长街上都是灯火,我就想那会不会是西长安街呢?是我当年每天都走过的地方,是我的家所在的地方?
她写诗纪念道: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回了一趟北京,叶嘉莹更加确定自己要回国讲学的心愿,她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然而就在不久后,叶嘉莹又遭遇了一次巨大的人生打击。
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因为车祸病逝,叶嘉莹整日以泪洗面,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锥心刺骨。
叶嘉莹作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回想这一生,总是苦多乐少,少年丧母,婚姻不幸,晚年丧女,命运为难了叶嘉莹一辈子,她也坚强了一辈子。
叶嘉莹在熬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后,她再次走了出来,叶嘉莹告诉自己,放下“小我”的悲伤,继续去寻找“大我”,她要回国,要继续讲诗词,要在自己的晚年为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
78年,叶嘉莹递交了回国教书的申请书。79年,叶嘉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她站在了南开大学的讲台上。
叶嘉莹的课堂,总是人满为患,老太太当时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得着了迷,直到熄灯号响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叶嘉莹感慨道:“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单正平描述过她讲诗歌时的情形:
她吟花,我们看见花在摇曳绽放;她用水,眼前立即有水回环流荡;她说雾,只觉得四周一片片岚霭迷茫;她唱风,我们能感到秋木枝叶在寒气中颤动飘扬;她念到黄鹂黄莺,我们好像听到真有鸟儿在窗外鸣啭欢唱……
叶嘉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时也会被邀请参加电视节目,晚年的赵仲荪有一次在电视上看见妻子,只觉得不可思议,他问叶嘉莹:“这是你吗?下次我也去听好不好。”
赵仲荪常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来不想去了解妻子的世界,也从来舍不得夸赞妻子一句。
仿佛赞美了妻子,就显得自己更加无能。
这段婚姻是赵仲荪苦苦追求得来的,得到了却不珍惜。
年,赵仲荪去世。
和赵仲荪几十年风风雨雨,无论是缘还是劫,叶嘉莹都释怀了,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一切都是淡淡的。
人生或许就该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回首自己这一生,叶嘉莹仿佛一直是被命运推着走,唯有回国这件事情是她主动做出的选择,心甘情愿,且欣喜若狂
:“我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也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选择,留在加拿大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用母语讲课,就能感到十足的潇洒和肆意
“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教书,我可以随便讲,讲到哪里就是哪里。”
叶嘉莹专注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在她看来,生命能终结在讲台上是最美好的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这些年,叶嘉莹累计捐款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用于中国古典文化研究。
娱乐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喜欢看书,叶嘉莹的坚持让人感动。
,“我要做的就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何以解忧,唯有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