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生活环境 >> 学习吟诵系列近体诗的吟诵
学习吟诵系列:近体诗的吟诵
上一期给大家介绍了《登鹳雀楼》,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七言绝句——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先看首联。“两个”读得高且短,强调数量之少,表示鸟儿小。“黄鹂”的“鹂”字拖长,像是黄鹂的叫声,很长、很清脆。黄鹂的背景是“翠柳”,为什么不是“绿柳”呢?“翠”是嫩的、美丽的,比“绿”更包含着一种鲜丽的感觉。
颔联里,“一”字示,“行”给人的感觉很长。“白鹭”是一种生活在水田里的鸟,很亲人,平时就生活在村落的旁边。白鹭一出现,说明这个地方的生活悠闲富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看,多么悠闲。
作者在这里把白鹭特别强调出来。在这个场景里,出现别的鸟不合适。如果是白鹤飞,下一句神仙就该出来了。如果是苍鹭飞,下一句就没有人烟了。
颈联里面,“窗含”两字平声,表示延展。“含”是处于二、四、六位置的平声字,要吟诵得更长一点。窗的画面中,西岭很小很远。这里要说一说“西岭”。西岭在四川盆地,那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岭,其中北岭还是著名的蜀道。为什么单独强调西岭呢?
杜甫住的地方叫浣花溪,三面环水,七八户人家。杜家是茅草屋,四面都有窗,为什么偏偏此窗含西岭呢?东、南、北岭跟西岭不同,西岭是国境线,西岭的那边是吐蕃。在玄宗时代,吐蕃跟大唐打得非常厉害,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十曝城之役。吐蕃把河西走廊占据之后,唐就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中原,一部分在敦煌那边。
这就是杜甫的诗。“每饭必思君”,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做什么,都心怀天下,心忧国家。
“千秋雪”为什么不写成“千年雪”呢?从现代眼光看,两个词没有什么差别,但从意象系统角度出发,千年的历史感就比较弱。
尾联里,“泊”是入声字。为什么要强调“泊”?杜甫住的浣花溪是一条小溪。杜甫诗云:“野航恰受两三人”,可见只能放独木舟;但又在另一首诗中道:“值水势如潮……”浣花溪涨水之后有多大,杜甫想象里,它可以泊万里船。
再给大家举一首仄起七绝的诗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诗除了第一句第二个字以外,其他都是仄起七绝的格律,属于拗体诗。拗体诗有两种,一种是拗救体,就是如果前面的诗句格律上拗了,那之后还会救一下。另一种是拗了不救的,真正的拗体诗。
这里其实很容易换一个仄声的字,符合格律要求,比如“友”。为什么一定要用“人”字呢?
李白舍不得孟浩然走。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在李白的一生中,有两个很佩服的人:一个是“一生低首谢宣城”,已经作古的谢眺;另一个就是孟浩然。写本诗的李白正值二十多岁青春年华,追逐自己的偶像,一路追到了黄鹤楼时,发现孟浩然已经走了。所以他用一个平声来表示这种依依不舍。
“烟花”两字平声,读的又低又长。“三月”正是花落的时节,“下”去声,孟浩然走的很坚决。
“孤帆”平声,低长,好像看着小船越走越远,“尽”坚决,最后看到“长江天际流”。为何是天际?因为它去的方向和孟浩然是一样的。
看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小编黎琳。如果喜欢的话,别忘了给我们点赞,或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看到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