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清朝旅行之元宵宫灯篇那阑珊灯火,便是一线

发布时间:2023/3/25 3:57:50   

导语:

如果将过年比作一部中国人全员参与的民俗大戏,元宵灯会便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正月十五的白天自然要去看舞龙、醒狮、踩高跷、跑旱船的花会,当然也少不了吃一碗香甜美味的汤圆,晚上则是花灯的海洋,处处灯火通明,人们逛灯市、赏花灯、猜灯谜,放焰火,共度美好的夜晚。唐伯虎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正是因为灯会在这个节日的特殊地位,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也许您读了辛弃疾那首流芳千古的《青玉案·元夕》,会期待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题近,但不要心急,先赏完这阑珊灯火,再来憧憬那一线情缘吧。

《十二月令图之正月》(元宵灯会)

全民狂欢夜,一同去赏灯

元宵灯会从隋唐开始兴起。据说隋炀帝率先在都城洛阳举行盛大灯会向外国使者显示大隋雄厚的财力,而外国人对大隋赞不绝口也不吃亏,至少可以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花灯和绚丽夺目的烟花。唐朝皇帝觉得,与其张灯结彩向外人炫耀,不如借着元宵佳节与民同乐,故而决定由官方出资制作花灯装点城市,并把只有十五一夜的灯会各向前后延长一夜,就连官府在此期间也放假休息,不再执行宵禁政策。于是百姓几几乎倾巢出动,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来到街上看灯,赏景、街,游玩,甚至通宵不归,光是这人山人海的场面就足够热闹了。

满族来自关外,所以清宫没有举办灯会的传统,民间灯会仍延续下来,前后持续五夜,以十五日当晚最为热周,临近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扎花灯,条件简陋的就用纸糊,然后挂些小动物做装饰,文武百官的府部门前往往挂的是仙鹤、锦鸡、黄鹂孔雀等绘有飞禽猛鲁、象征他们身份地位的彩灯;挥金如土的富豪们连谁家的花灯更精致也要相互攀比,为此不惜花费重金从街上有名的花灯商人那里购买、定制—所以,假如您属于一穷二白的无产阶层,在家点上两根蜡烛,门挂上一对灯笼,营造出光亮、喜庆的基本效果之后,不如结伴上街,在人流动中尽情地欣赏满街的花灯和漫天的烟花吧。

绿天馆杏斋迂生绘四季花卉宫灯

要说北京灯火最繁华的地方,当然要数东四牌楼和地安门一带了,东安门、灯市口、新街口、西四牌楼也不错。沈阳最繁华的商业街是四平街,每年举办的大型灯市也使这里成为元宵节最热闹的地方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这是《盛京诗咏》中的记载。姚元之在《咏元宵节》里描述道:“花间蜂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冰灯是清朝持有的一种灯品,在关外很普遍,商家利用冰雪堆成楼、塔、亭、密或者童男童女人物,极具观赏性。南方的灯会要数苏州最好看,各色花灯是用或玻璃制作,上面绘有《水浒传》《二十四孝故事》或者“荷花池塘”的风景,传递着江南水乡特有的风韵。

前方人头攒动,大家三三两两地聚集在贴有一行行文字的花灯周围,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你猜错啦”“我觉得这个才对”的争辩。咦,什么活动能够引起如此热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0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