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鹂 >> 黄鹂生活环境 >> 惊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这句农谚
三月五日,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日——惊蛰。
惊蛰在古代也叫“启蛰”。汉代时,曾一度把“启蛰”改为惊蛰,意思相近。后来,古人曾重新使用“启蛰”的名称,但唐代《大衍历》再次采用了“惊蛰”的名称,沿用至今。那么在这一天会有哪些习俗呢?
俗话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的到来,寓意的气温回升较快,所以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惊蛰雷鸣较为引人注意。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并不一致。
人们就会借助惊蛰的雷声预测此后一段时期的天气,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或者是“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布谷鸟)
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粲然而花华。惊蛰时节,蔷薇科的植物如苹果花、桃花、蔷薇、樱花等纷纷盛开,其中桃花和樱花是最明艳的存在。
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
三候,鹰化为鸠。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惊蛰时节,春雷乍响,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开始新的一年。此时,大地回温,春雨滋润,这个时节的大自然,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进入了旺盛的生命期。小麦返青,桃花盛开,百鸟啼鸣,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满目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