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朱敦儒词三

发布时间:2024/1/20 18:03:39   

导语:朱敦儒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樵歌》三卷闻名。他生于元丰四年(年),洛阳人,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他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从政,后来流寓江南,终老于嘉禾。

01《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

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开篇用“先生筇杖”来概括词人的晚年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先生”是词人的自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和自嘲。“筇杖”是竹杖,是词人的随身之物,也是他的精神寄托。“生涯”是指词人的生活方式和境遇,也有一种不求名利的意味。“挑月更担花”是用竹杖的形象来写词人的游山玩水的情趣,既有诗意,又有幽默。词人以竹杖为伴,无论是在月夜还是在花季,都能享受自然的美好,不受世俗的拘束。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继续承接“筇杖”的意象,用“把住”和“放行”来对比词人对于社会现实和自然景观的不同态度。“把住”是指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不再对世事有所爱憎,表现出一种看破红尘的超脱。“放行”是指出行游览,随心所欲,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总是烟霞”是指词人所到之处都是美丽的山水,也是他的理想生活的象征。词人用“筇杖”来连接自己的内心和外界,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自然之中,体现了一种出尘的境界。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写词人倚杖而行的飘逸神态,以及他的清贫生活。“飘然携去”是指词人随风而去,不受拘束,也有一种不落俗套的意味。“旗亭”是代指酒楼,“萧寺”是佛寺,词人有时到酒楼里打酒,有时到佛寺里讨茶,这是他的日常消遣,也反映了他的清寒。“问酒”和“寻茶”都是用谦虚的词语,暗示词人没有钱买酒和茶,只能向别人借或求,这是他的生计困顿,也是他的豁达随缘。

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结尾用一只黄鹂来比喻词人的漂泊无依的状态,也表现出他的风趣诙谐。“恰似”是指形似,也有一种自嘲的意味。“黄鹂”是一种小鸟,善于歌唱,也是词人的化身。“无定”是指没有固定的栖息地,也是词人的游历不定。“不知飞到谁家”是指词人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在哪里,也是他的无所牵挂。词人以一只活泼小巧的黄鹂自喻,表现出他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不为世事所累,只为自然所乐。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围绕“筇杖”这一意象,表现了词人对于世事的超脱,对于自然的向往,对于生活的随遇而安,对于自己的风趣自嘲。词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也展现了他的高洁的人格和诗人的情怀。这首词是宋词中的佳作,也是词人的代表作之一

02《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刘郎已老。

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

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

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

国破山河落照红。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开头用了两个典故。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词人以刘郎自比,表示自己流落南方,心境沧桑。桃花依旧笑,用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句,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的冷漠,与桃花无关,也与世无争。

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词人想听琵琶,就到歌女的深院里去,重院莺啼,形容院落深邃幽静,谢家指谢秋娘家,谢秋娘是唐代著名歌姬。这里词人用谢家,暗示了自己的寂寞和无奈,只能在歌姬的琵琶声中寻找一点慰藉。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写词人听完琵琶曲后的感受。词人沉醉于琵琶曲中,不知不觉地流泪,多似浔阳江上泪,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意,表达了词人对沦落的同情和自身的悲哀,浔阳江上泪,指白居易在浔阳江听到琵琶女弹琵琶,感动得泪流满面,江州司马青衫湿。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结尾写了词人眼前的景象和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词人看到东风万里,春意盎然,却又想到故国沦亡,山河破碎,落照红,用了落日的光和色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的衰微和中原失地的无望,落照红,也有血色的意味,暗含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对故土的怀念。

这首词是朱敦儒在南渡后的作品,表现了他对国家沦亡的悲痛和对故土的怀念,词风豪放,用典灵活,内容安排层次清楚,感情真挚,是一首不朽的lanl

03《浣溪沙·雨湿清明香火残》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

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

江南春好与谁看。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上片描绘了清明时节江南的风景,雨水打湿了祭祀的香烛纸钱,桥下的溪水清碧,桥外的燕子忙着筑巢,白日渐长,词人独自倚在栏杆上。这里既有对江南美景的写实,又有对清明祭祀的寄托,还有对故国故人的思念,表现出词人的孤寂和悲哀。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下片继续写江南的春色,新竹刚脱去笋壳,散发出嫩绿的光彩,新杏刚掉落花瓣,还没有变酸,这些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但词人却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无心欣赏的心情,因为他没有亲友相伴,只能独自悲伤。

这首词是朱敦儒在南渡后的某个清明节所作,以生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的风光,抒发了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忧时伤事的苦闷心情。词人以真性情写景物,将眼前景与心中情交融地交织成浑然一体的境界,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一首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佳作。

总结:朱敦儒的词风豪放,用典灵活,感情真挚,与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他的词作多反映了他对国家沦亡的悲痛和对故土的怀念,也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然不群的个性。他对后世词坛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辛弃疾等辛派词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1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