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杜甫一家挨饿,仍然苦中作乐写下一首狂诗

发布时间:2023/9/30 13:15:30   
众所周知,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著称,他这一生除去青少年的优游生活和浣花草堂的那段闲适岁月,大多时候是沉沦下僚,困苦凄凉。他曾客居长安十年,奔走于权贵之门,受尽了冷落,“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安史之乱时,被叛军囚禁,逃脱的路上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晚年时亲友一个接一个离去,独自一人,漂泊蜀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总而言之,杜甫这一生真的是太难了。所以他的诗歌总是那么深沉抑郁,令人不忍卒读。当然也有例外,他定居在浣花草堂时,曾写下了许多或清新、或明丽、或生动的自然山水赞歌,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于草堂是十分喜爱的。然而杜甫在草堂的生活真的十分美好吗?我觉得并不尽然。他曾写过一首很奇特的诗,有人觉得美如画卷,有人读处了凄凉,也有人读出了豁达。这首诗名为《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为什么说这首诗很奇特呢?我们前边也提到了杜甫的几首诗,或凄凉,或清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而这首《狂夫》中既有美丽风光,又描述了一家人的苦难生活,最后还抒发了诗人豁达的心境,看似完全对立的风格,却在杜甫的这首诗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意境。而连接两种情境的就是诗题中“狂夫”这个形象,一面是令人心醉的美景,一面是凄凉困苦之境,缺一不可。两者交融,共同突出了狂夫苦中作乐、豁达疏放的形象。诗歌首联便点明了地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他的草堂就在成都万里桥的西面,和百花潭相邻。这里值得玩味的是“沧浪”二字,屈原在《渔父》中曾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此时的杜甫远离尘俗,放下了功名利禄,所以这个典故突出了他内心的纯净,也为后文的“狂”埋下了伏笔。颔联两句是写景,描绘了一幅由和风、细雨、翠竹、红蕖共同组成的风景图。翠绿秀美的竹子在和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粉红的荷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显娇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芳香。这两句真的写得太美了,无论是字面还是意境上来说,都令人惊艳。尤其是“含”、和“裛”这两个动词为本就清丽绝绝的画面又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感。诗人已然完全陶醉在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可是颈联画风一转,诗人开始描写不那么和谐却又很真实的生活状态。当大官的朋友和他断绝了书信往来,看着孩子因为长期饥饿而凄凉苍白的小脸,诗人内心十分愧疚。这里的“厚禄故人”指的是谁,诗人没有明说,但是有人猜测是曾经和他还有李白共游梁园的高适。但从时间上来说,应该不是,杜甫写这首诗时是公元年。而高适在调到四川彭州的时候,杜甫曾特地写诗向他借钱“借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也够义气,收到书信后,慷慨解囊,“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精装正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典藏版中国古诗词书籍鉴赏词典淘宝¥29.8¥购买已下架两人自此之后常有联系,高适在年的时候,还给杜甫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读后是“泪洒行间”。所以这个“故人”应该不是高适,至于是谁就有待考证了。尾联“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是全诗情感的结穴之处,这最后一笔使得前三联的写景叙事都有了着落,又深化了诗人的情感境界。诗人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垮,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反而一直保持着一种乐观豁达强的生活态度。他的“狂”不同于李白的潇洒不羁,而是面对苦难而展现出的一种倔强,这样的倔强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老而弥坚。这样“狂”的杜甫令人心疼,也令人钦佩。全诗既勾勒了令人如痴如醉的风景,也描述了诗人凄凉的生活状况,在这两种完全不同情境的对照烘托下,使得杜甫这个“狂夫”的形象更丰满。这应该算是杜甫最奇特的一首诗,有人觉得美如画卷,有人读出了凄凉,不知你们最喜欢哪一句呢?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1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