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本是古乐府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或《艳歌罗敷行》,讲述的是一位名为秦罗敷的绝美女子在陌上采桑,恰巧被经过的太守看到,太守惊为天人,想要与她亲近,秦罗敷言明已有才俊夫君,断然拒绝。魏晋六朝时拟古风盛行,南朝梁时的一位作家叫吴均,他本是学识渊博的俊才,在这方面也是不甘人后。今天介绍的就是他的一首拟古诗,拟《陌上桑》,但仅用其名,而诗中内容却与秦罗敷的故事不一样,他讲述的是一个相思的故事。南朝梁·吴均·拟《陌上桑》袅袅陌上桑,荫陌复垂塘。长条映白日,细叶隐鹂黄。蚕饥妾复思,拭泪且提筐。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这首诗选自《玉台新咏》卷第六,此为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这首诗虽题名为陌上桑,但我想诗人只是借用了采桑的这一个名头,连其中的桑叶的描写都只用2句,反而用2句专门讲述了柳树的景致,可谓出奇制胜。前4句中,前2句说那田间的桑树袅袅娜娜,很优雅的样子,将田间小路遮蔽得很阴凉,另一边的又有枝条垂落到了河塘中。第3、4句说的是柳树在太阳下舒展枝条,那黄鹂鸟儿就隐藏在柳条上的细叶之中欢唱。在这里“长条”应是专指柳树的枝条,而并非桑树的枝条,因为联系下一句,“长条”生长的是“细叶”,而桑叶是不会用“细叶”来形容的。我们可以看2句与此正好对应着“细叶”和“长条”的咏柳句,来自唐韩溉诗《柳》,“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所使用的方法和今天的诗一致。既然前面已经完成了写景,后面的诗句自然会完成抒情的任务。于是女子说,家里的蚕宝宝等着我采摘桑叶回去喂,可是我又真的好想你,于是就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又要提着筐,还要赶紧采桑叶。这里的一个“且”字,道尽了女子的心酸,让读诗人的脑海中马上就跳出女子边抹泪边提筐采桑叶的画面——这大概就是文字的艺术魅力。我想,因为有着想象与纵横其间的畅快淋漓,文字永远都不会被任何艺术演绎方式所完全取代。“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在《玉台新咏》中由于“故人”在多半是指曾经的爱人,如《上山采蘼芜》中有“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后重遇丈夫,“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所以本诗中很难有老朋友的意思。这样的话,诗中女子很可能就是被抛弃了,而今孤身一人。当然,我们仍然可以用一个较为理想的假设——大概也是更多人容易接受的:女子的丈夫已经在外远游多年,至今都没有回来,女子的相思与惆怅可想而知。所以最后2句可以这样理解:那个在远方的人啊,你离家这么久都没有回来,你可知道这种生离别的痛苦最是煎熬人的心肠?如果他还是不回来,接下来女子的生活恐怕仍然会是如此,每天继续思念着一个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的人,每天继续在采桑的时候抹着眼泪。这首诗通篇没有提及具体的相思,只在最后2句中用“故人”与“离恨”点出女子的相思与悲伤,读起来清新又哀婉,没有提及更多的埋怨之词,于是整体的诗作风格就确实有了古诗的那种“意悲而远”的境界。若要说女子的相思寄托,恐怕就全都隐藏在那桑叶之中了,桑叶喂了蚕,蚕吐出的丝缠绵万千,正是她的相思所化。想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