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www.txbyjgh.com/axhd/m/1975.html僧人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特别是两宋之际,更是涌现出大批能文善诗的僧人。道潜作为北宋著名诗僧,其人格特性在当时的众多爱好文学又交游广泛的诗僧中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文如其人,其诗歌创作也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一般说来,因为生活环境的相似,僧人诗总是接近于隐士诗,所表现的内容不外是山水田园之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哲理禅思。但由于宋代僧人与文人之间的频繁走动,文人好议论的风气影响到僧人,使得宋代诗僧的创作较之唐代及以前,呈现出更多的文人诗的特征来,这种特征在道潜身上就得到了突出体现,使其不论是人格还是诗格都散发出不同于前人又区别于同时代诗人的独特魅力。从《参寥子集》12卷共首诗中,我们不仅看到道潜有许多与当时文化名人的唱和酬答之作,也能品读出有一些作品是经过有意识的模仿或者反复切磋琢磨才形成的,特别是他的几首代表作更是脍炙人口,获得过不少赞誉。研读道潜的诗作,会发现风格比较复杂,这与其生平、交游与人格等因素有关。道潜的生平在南宋朱弁的《续骫骳说》以及南宋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中都有稍微完整的记载。《续骫骳说》中是这样记载的:“参寥子者,妙总大师昙潜也。俗姓王氏,杭州钱塘县。幼不茹荤,父母听出家。以童子诵《法华经》,度为比丘。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咸淳临安志》中的记载也差不多,只是姓氏认为是“何”,出生地为“於潜浮溪村”。身为衲子,道潜的诗歌中有不少抒发佛门禅悦的佳作。如《江上秋夜》:“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表面上写的是秋夜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实际上是表现参禅悟道过程中去妄明心的转变。道潜到底是一位僧人,他的身份使他的诗歌带有禅韵。再如《山中书事》所说:“随眠烦恼何曾有,无树菩提本不生”,非僧人写不出此意。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临平道中》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个顽皮的少女,在有意卖弄她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静中有动,写得很传神。诗中无一“清”字,却无处不透露着清新,使人拍手称绝。此诗让苏轼“大称赏”、“一见为写而刻诸石”,称道潜“诗风清绝”,这基本上成为了后来历代评论者一致的印象。如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道潜“有诗行于世,句句清绝可传”;虞集说:“赖有高人陪后乘,轻清诗句似参寥”;《郡斋读书志》曰:“道潜……其诗清丽,不类浮屠语”;《西湖游览志余》云:“临平绝句……当时崇诵可知矣。其它小诗亦清新可赏。”而苏轼称道潜诗无一点蔬笋气,则极少为人提及,其实这恰恰显示出道潜诗歌有别于那些题材狭窄、创作主题和内容均清寒逼仄的僧人诗作的不同之处来。在北宋儒教排佛和佛教“不立文字”的背景下,道潜却在《赠权上人兼简其兄高致虚秀才》中明确表达了儒释相通的观念:“儒释殊科道无异。”道潜曾在《答柯山晓上人》中言道:“禅余喜赋咏,妙语逾珪璋”,表明了他僧人和文人集于一身的特点。而正是这个特点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诗格。参寥子的文人化的特征既体现在对字句的锻炼上,又蕴藏于其对于陶渊明、李白等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的有意追求和模仿之中。道潜并不是一个天才型的诗人,为了使诗句清新自然,当然更需要细细琢磨思索,精心酝酿。正如苏轼在《次韵参寥照阁夜坐怀秦少游学士》中曾说:“参寥与吾辈诗,乃如巧人织绣耳。”道潜自己在《寄济明》也说:“奇探险取得佳句,欲压柳挥江南春。”其《东园》有:“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句,源出于道猷,而更加锻炼,暗合黄庭坚的“夺胎”之说。《参寥子传》曰:“师之诗,雅淡真率,上欲窥陶、白,而下有雁行苏、黄句。”此言甚是。道潜在诗中多次提及陶渊明,如《夏日山居》:“杜宇鸣春己歇,蔷薇尚有余花。吾庐宛同彭泽,远屋美荫交加。”将自己的隐居处所和陶渊明相比,可见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的敬仰。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评道潜的《秋江》时也说:“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有逼真处。”道潜追慕李白,在诗中也多有体现,李白自比谪仙,道潜深以为然,且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如《庐山杂兴》:“宜哉谪仙子,爱此巢云松”;《再游鹤林寺》:“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对李白的诗句、游踪都非常清楚,在《醉眠亭》中,更是透露着对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的追慕:“尝闻李谪仙,饮酒兴无尽。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当时放迹奇,流俗不可近。君今外形骸,与世不拘窘。寸心合虚旷,万事一以泯……”其实道潜自己又何尝不是爽直不羁呢?北宋禅僧多有洒脱豪放者,道潜即是其中之一。苏轼之子苏过说他“性刚狷不能容物,又善触忌讳,取憎于世”,惠洪也谓其“性偏尚气,憎凡子如仇。”而苏轼的看法较全面而中肯,他在《参寥子真赞》中道:“维参寥子,身寒而道富,辩于文而讷于口,外尪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木灰心而好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此余所谓参寥子有不可晓者五也。”指出参寥子复杂的人格特性:虽佛理通彻,对外在的一切事物能不动心,但却常能留下深情之语。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了他的诗歌既具有僧人的禅性,又带有文人的世俗性。道潜是北宋最著名的诗僧之一,与当时士大夫文人苏轼、苏辙、秦观、曾巩、陈师道、王安石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在道潜的诗《得端叔淮上书》有“结交慕俊彦,倜傥非迂儒”一句,说明他是喜欢跟名人文士尤其是有真才华的人交往的。文人交往则互有唱和酬答,诗文往来,道潜的酬唱诗很多,其中也有些佳句,意境清新,笔致潇洒,如《酬邵彦瞻朝奉见寄》的“高怀忽念朔方客,秋风一纸来天涯”,及《次韵彦瞻樊良道中》中“江梅破蕊香犹浅,汀草埋沙绿未浮”等,皆用字巧妙,自然形象,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之感。与道潜交情最深的当数苏轼。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道潜居住在智果精舍中,与苏轼唱和往还,结为忘形之交。苏轼遭贬谪后,道潜也受牵连而治罪还俗,谪居兖州(今属山东)。二人可谓是患难之交。且道潜诗名由苏轼而显。据《冷斋夜话》说,苏东坡赴官杭州途中见其《临平道中》一诗,大为称赏,相寻于西湖,一见如故。后苏东坡移官徐州时,道潜往访,士大夫争相识之,苏东坡宴客罢,戏命一歌妓向道潜求诗,潜捉笔立成,有句曰:“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苏东坡见之大喜:“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曾收拾,遂为此人所先,可惜也。”此诗日后也成为道潜的传世名作,屡屡为人所称引、赞叹。苏轼与道潜的酬唱之作有很多,这些诗作大都寄寓了两者之间深厚的感情,读来令人动容。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中“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句,即表达了这种感情。由于跟苏轼的交谊深厚,苏轼磊落胸怀和宠辱不惊的风度,令道潜深深折服,在其诗歌中多有体现。如《读东坡居士南迁书》:“居士胸中真旷夷,南行万里尚能诗。牢笼天地词方壮,弹压山川气未衰。忠义凛然刚不负,瘴烟虽苦力何施。往来惯酌曹溪水,一滴还应契祖师。”道潜虽然同样生活在清冷山林古寺,却和普通僧诗不同,这既是因为广阔的交游和在名山大川中的游历让他的视野变得宽广,同时,也是由于受苏轼的影响而具有了潇洒旷达的襟怀。其部分诗歌作品用词古朴,颇有气势,如《次韵顺上人登寿宁阁》中:“况若随扶摇,九万直上抟”,化用《庄子》浪漫主义的想象,全诗气势磅礴,带有苏轼的汪洋恣肆,夸张豪健的感觉。道潜与一般僧人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他关心政治,并有一定的见解。如《高岩有鸟不知名》:“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显然是话里有话,诗中的政治讽刺意味十分显豁。这首诗将当时执政的佞臣比作鸣声圆滑、反复其舌的黄鹂,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当时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道潜受其影响,对新政也有微词,如《次韵少游寄李齐州》:“姜船京口见停桡,潇洒浑疑谢与陶。但把好山共胜践,不将余论挂尘劳。谏垣天上经焚草,藩国年来屡梦刀。北客近传新政美,未尝因物强吹毛。”纪昀在《石门文字禅提要》中将道潜的人格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有名的诗僧惠洪相比较曰:“商英人品非轼比,惠洪人品亦非道潜之比。”可见,道潜之所以成为北宋最著名的诗僧并且成为苏轼等人的挚友,与其特立独行的人格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其诗融合了僧诗清绝之长与文人诗歌豪放、率真、凝练等优势,在宋代文学的大舞台上亦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038.html